在1914年高度全球化的環境下,伊塔比拉與克魯伯的錳礦契約是一筆再正常不過的交易,如化學、造船和電子製造業等高附加價值工業的輸入端,大部分都涉及遠比這複雜的供應鏈。雖然各國的經濟高度依賴此類貿易網路,政府對這種民間互動卻極少規範。英國的貿易部與德國的帝國海關辦公室記錄有關運輸的統計數字(例如從威爾斯透過海運載到巴西的煤,以及經由鐵路運到魯爾的錳礦),但這些數字僅能說明部分交易過程而已。最瞭解狀況的人是礦業公司的承辦人員和經手關鍵交易的倫敦銀行家,但即便是他們對特定領域的掌握也十分有限,例如挪威的海運與荷蘭的鐵路運輸。僅僅從一艘滿載錳礦的貨輪,就可以看出1914年的全球貿易底下,複雜得令人眼花撩亂的網路、交換、連繫與動向。而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如何操控這個體系使得錳礦無法運到德國?為了解決此一實際的問題,英國與法國開始建立啟發現代制裁的封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