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遇到的企業界最怪異的一面,或許是它不斷強調「個性」和「態度」。和學術界一樣,在新聞界裡古怪或難以相處的人我都司空見慣,只要如期交稿或是學生掌握好主修科目,就沒有人會抱怨。但是這條企業界的道路上,充滿了提升或改善個人性格的警告。教練實施人格測驗,而且談到樂觀與平易近人的重要性;網路和書上的建言都極力主張要徹底重新調整個人的態度;連結活動強調不斷「提升」的必要性。其他的求職者都同意,成功有賴個人順應周遭小眾文化(microculture)的能力。就像希拉蕊.麥斯特所說的:「假如他們找到一個和他們處得來、個性適合的人,他們就會喜歡他。在現今的面試中,來不來電比有沒有技能更重要。」傑夫.克萊門把成功歸功於:「個性,你認識的人。假如老闆熱衷於高爾夫球,我們就應該都熱衷於高爾夫球。假如他抽雪茄,我們也都要抽雪茄。假如他喝白蘭地,我們也都必須喝白蘭地。你終究會看到他嚴重的缺失,然後掌握到這些缺失的證據。然後,假如你抓到他們的小辮子,他們就會繼續留用你。為求生存,你必須知道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