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道德十字架的業務員:NGO 街頭募款員的告白

站在熱鬧的街頭,背著 NGO 的招牌、做著業務性質的工作,NGO 街頭募款員─一份充滿使命感的工作,背後所背負的壓力、困難,遠遠大過一般人的想像...(圖/Free-Photos@flickr)

背著 NGO 的招牌、做著業務性質的工作,他們比起「一般業務員」,反而更加尷尬、困難......

這篇文章回答了哪些問題──

站在街頭幫 NGO 募款的募款員受僱於誰?平常在做什麼?

街募真的有效益嗎?

懷抱熱血而來的募款員經常為哪些事幻滅?

台灣的街募主要有兩種模式,若有志入行該怎麼選擇?

——來自一位募款員的經驗與心聲

傍晚 5 點,台北街頭下起了冷雨,星巴克的騎樓下,有數個穿著鐵絲圍繞蠟燭圖案外套的人,不斷對著來往行人喊著「願意支持難民嗎?」、「支持婦女兒童權利!」的口號,其中兩個人在低頭、相互交談了一陣子後,默默拭去各自臉頰上的淚水。身旁的同伴發現了,靠了過去,似乎說了些安慰的話。夜晚更深了,大城市的夜生活彷彿才要開始,但此刻,其中那位淚痕猶在的女孩H,卻顯得有些茫然,望著車潮,已說不出太多話語。

叫賣?推銷?還是詐騙集團?

這些人通常被我們稱呼為「募款專員」,是近幾年來 NGO(非政府組織)在臺灣正逐漸興起的街頭教育與募款的工作形式。通常,街頭募款專員會受雇於臺灣在地或國際性的 NGO(或其委託的企業)進行工作。意即,他們都是正職人員,而非志工。募款專員最重要的目標,是能藉由現場一對一的理念溝通、介紹,為NGO找到當下能以信用卡、或金融卡「定期定額,小額捐款」的支持者。

約在 2017 年 2 月中旬,我進入由香港來台開設的智善社會企業內服務,主要的工作內容,便是在街頭上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Amnesty International Taiwan)進行街頭教育與募款工作,有時也要兼辦一些現場活動。對於這一行不是這麼了解的人來說,聽到社會上竟有這種型態的「工作」,除了新奇感外,難免也會覺得「怪怪的」,究竟,這些人是不是詐騙集團、健身房推銷員?還是信用卡、拉保險的業務?就算都不是,那麼這個「行業」背後又存在著怎樣一種營運模式?

甚至懷疑──一如我們工作時常感覺到許多民眾欲言又止的,基於對陌生事物的不信任感──裡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嗎?

(圖/rawpixel.com@pexels)
NGO團體一般藉由募款增加組織可運用的資金,但傳統募款方式不足支應 NGO 的財務困境,加上 NGO 需維持中立性,他們開始思考上街募款來彌補不足。(圖/rawpixel.com@pexels)

為什麼 NGO 們開始上街頭募款?

街頭募款,較正式的名稱為「直接對話式募款」(Direct Dialogue)。這種募款模式的誕生,主要也是因應現實環境。國內外許多 NGO 為了讓組織維持公正獨立性,不接受政黨或企業的捐款,僅能接受一般個人名義小額性的捐助。但如果只倚賴如網路月捐、募款餐會等傳統的募款方式,效果通常很差。

此外,在臺灣的 NGO 普遍面臨的財務困境已是眾所周知。NGO 的人力、經費,往往都必須在極為有限的狀態下不斷透支,員工甚至要陷入無止盡自我剝削的高壓生活中,領著極其微薄的薪資。因而有不少 NGO 工作者都習慣自我調侃是在「做功德」。不少優秀的人才往往也在幾年後,就因工作太忙壓力過大而累垮身體,或者因薪資無法平衡生活條件最後只能無奈離去。 (相關報導: 每年在台募款1億卻將台灣列入中國?綠色和平7日致歉:在台募的錢全用在台灣 更多文章

有沒有一種既能夠為 NGO 達到宣傳效果,又能當場邀請社會大眾捐款的方法?近幾年來,國外街頭募款的制度就這樣被順理成章地引入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