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研之有物 文章列表
#
研之有物
約 110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新知
風歷史
天氣
為何老一輩常說「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氣象專家解答背後原因:氣候改變了歷史!
編按:冬天打雷,代表什麼徵兆呢?古人說的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這是真的嗎?本文摘選中央研究院氣象專家解釋,追尋歷史氣候的蛛絲馬跡!
時報出版
2025-02-02 08:40
風生活
美食
新知
為何愛玉靠搓洗就會「結凍凝固」?台灣國民美食的背後原理,竟然可以控制結膠程度
編按:愛玉低熱量,又能夠增加飽足感, 果膠及酵素都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愛玉更成為臺灣人的平民美食,愛玉是怎麼被發現的?而愛玉如何靠「搓洗」膠化變成愛玉凍?本文摘選愛玉的製作原理,帶讀者一探究竟!
時報出版
2025-01-31 08:50
新聞
國際
兩岸
國內
歷史
破解巨龍的神話!杜正勝院士談「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2022年底,中央研究院杜正勝院士在《古今論衡》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話題論文〈中國是怎麼形成的〉。文章鑑古知今,既翻轉了中國的疆域版圖觀念,也指出周代開始的「內諸夏而外夷狄」架構,如何影響歷代政權的統治觀。歷經一年的整理著述,杜院士於2023年底將此研究正式成書,並在新年時節接受研之有物團隊的專訪,分享新作重點與研究心法,以宏觀視野帶領眾人看見中國自古以來的統治核心思維。
研之有物
2024-06-17 12:31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我的哥哥明天起是我的丈夫...」親人變夫妻、父親守在門外逼同房,老一輩才知道的童養媳悲歌
有跟家中長輩聊過年輕時結婚的回憶嗎?阿公、阿嬤的回答可能會顛覆你對婚姻的認知!傳統漢人社會流傳一種特別的「童養媳婚」,小女孩被帶到男方家養大後,直接嫁給一起長大的養兄弟。這些久遠的婚姻故事原應塵封於記憶深處,沒想到在臺灣卻有一套檔案記載了婚姻關係的發展始末。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暨中山大學社會系榮譽講座莊英章教授,透過分析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與田調訪談,揭開童養媳婚的形成原因。原來阿公、阿嬤的婚姻生活並不簡單!
研之有物
2023-03-23 23:01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為何媽祖每年都要進香遶境?曾6度參與大甲媽祖遶境的中研院研究員,揭露背後秘辛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
研之有物
2023-01-30 16:30
風生活
新知
風歷史
文化
古人眼中的鯨豚長怎樣?中國歷史上的「鯨豚擱淺」軼聞與民間傳說,簡直是腦洞大開
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方的大海上,出現一隻長六丈、高一丈的大魚。據說船要是遇上這種魚,一個不小心,可能整艘船都會被吞下去啊!在沒有相機、也沒有IG、臉書打卡的時代,古人面對陌生的物種,只能以文字或繪圖記錄下來,讓中國古代的鯨豚生態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員,在長期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收集了數百則中國歷史上鯨豚現身、擱淺的文獻。究竟古人眼中的鯨豚長什麼模樣?鯨豚擱淺的可能原因為何?又衍伸出什麼樣的民間傳說?
研之有物
2022-06-27 16:30
風生活
新知
風歷史
文化
中國古代沒有法醫怎驗屍?揭秘清朝官員的驗屍日常,古裝劇都演錯了!
現代驗屍靠法醫,古代則是仰賴官員和仵作、穩婆的「合作」。但是你知道古人驗屍不是在小房間驗、仵作不用考證照、官員也要親自下海,照書核對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謝歆哲,透過她的研究可以發現,清代驗屍知識所扮演的角色不完全等同當代法醫學,屍體檢驗學專書《洗冤錄》更是影響死因判定和罪刑輕重的重要知識依據!
研之有物
2022-04-02 17:00
風生活
健康
人類有跟斑馬魚一樣的再生基因,為何斷肢長不回來?專家揭「再生能力」的驚人真相
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受傷後具有再生能力,但這些組織與器官是如何啟動再生機制,至今人們仍然不了解。例如,切斷蠑螈的手臂和手指後,不同部位再生所費時間竟然相同。在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助研究員與其團隊以基因突變篩檢出失去再生能力的斑馬魚,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再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期待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發展。
時報出版
2022-04-01 00:25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台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歷史學者揭「哭腔」的由來,背後竟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愛拚啊才~會~贏~~~」人們熟悉的〈酒後的心聲〉、〈舞女〉、〈心事誰人知〉,其花俏轉音、顫音和悲涼哭腔,成為臺語老歌的基調。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培豐研究員發現,這種日式演歌的唱腔風格,並不是臺語歌曲的「傳統」,而是在二戰之後,臺灣人主動傾靠日本文化的結果。「研之有物」專訪陳培豐,他將臺語歌謠視為「臺灣人的自畫像」,從中勾勒庶民社會對自身處境、歷史過往的理解。
研之有物
2022-01-31 18:30
風生活
心理
低薪、高房價讓年輕人不敢生?最新研究揭真相,原來「台灣生育率慘跌」問題出在這
1950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研之有物
2022-01-19 23:03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再生嗎?——探索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研之有物》選摘
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受傷後具有再生能力,但這些組織與器官是如何啟動再生機制,至今人們仍然不了解。例如,切斷蠑螈的手臂和手指後,不同部位再生所費時間竟然相同。在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助研究員與其團隊以基因突變篩檢出失去再生能力的斑馬魚,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再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期待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發展。
中研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2022-01-07 13:10
風生活
新知
心理
如何搶救台灣少子化危機?最新研究曝「爸爸多做家事」,老婆更願意生第二胎
搶救生育大作戰!臺灣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負成長的警訊近在眼前,除了給薪育嬰假、育兒津貼,2021年8月,政府的生育獎勵也提前至第二胎就發放,鼓勵夫妻多生孩子。加碼補助真的會讓大家願意再生下一胎嗎?搶救少子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實證研究發現,高教育背景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會受到家務分工影響,尤其丈夫是否幫忙照顧子女更是關鍵。
研之有物
2022-01-06 23:22
風生活
教育
歷經聯考、會考後,台灣教育翻轉了?中研院揭真相,教改多年「學科能力」仍是升學關鍵
2000年台灣廢除高中聯招,此後多次改革,希望破除只用考試成績決定學生的未來,也減少教育機會的階層不公平。時至今日,我們的制度足夠公平嗎?升學考試篩選了哪些家庭背景、能力的學生?「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黃敏雄,他針對學校之內與學校之間在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及家庭社經地位上的差異,比較國中與高中階段的差別,並進行跨時期和跨國比較,檢視台灣升學考試制度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
研之有物
2021-12-02 01:17
風生活
新知
台北
大屯火山會爆發嗎?地底的岩漿庫有多巨大?中研院最新調查,破解大屯火山群的秘密
天哪!原來我家旁邊住了一座活火山?位於臺灣北部的大屯火山群,近年已被地球科學家推斷為活火山,繁華的天母、北投與士林就在它的山腳,距離臺北101大樓甚至只有15公里。為了評估災害風險,發現活火山還不夠,我們還必須深入了解岩漿庫。「研之有物」專訪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黃信樺副研究員,看他如何將地震波當作X光,解析大屯火山群的岩漿庫構造。
研之有物
2021-11-25 15:09
風生活
教育
世界
台灣是補教大國?成績差才會去補習?中研院跨國研究揭真相,最愛補習的國家竟不在亞洲!
根據教育部每4年更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課外補習費持續攀高,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生每人平均年繳補習費都超過5萬元(含才藝、學科、國小安親班)。但補習熱不只在台灣,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敏雄研究員接受「研之有物」專訪指出,課後補習可說是另類的全球化現象。他蒐集世界各國的數據,進行跨國性比較研究,驗證哪一類型的孩子更可能參加課後的學科補習。
研之有物
2021-11-15 10:06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文化
紂王寵妃「妲己」其實是驍勇女將?解密「禍國妖姬」真面目,她的一生竟被《史記》黑超慘
美艷惑人、愛吹枕邊風,論起狐狸精始祖,非「妲己」莫屬。她不只背負毒害正宮的罪名,連國家滅亡都算在她頭上。但比對考古發掘,商代王后業務繁重,要當祭司、還要上戰場,如果妲己穿越而來可能會怒斥:朕乃將軍(商周時期重要人物都可稱朕)!「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主任黃銘崇,從「歷史轉型正義」的角度出發,翻轉亡國妖妃妲己的形象,帶你看見不一樣的商王朝。
研之有物
2021-10-05 15:30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擊退美軍的排灣族有多強?揭秘《斯卡羅》背後鮮為人知羅妹號事件歷史
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南臺灣海域觸礁,船員上岸後遭原住民殺害遇難。此後數年間,清兵、美艦、日軍先後兵臨恆春半島,台灣捲入詭譎莫測的國際政治角力,福爾摩沙的命運就此改變。然而眾多史料中,事件主角原住民族始終作為被書寫者,而非發言者。「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她運用「舊社考古學」研究方法,重新以原住民的視角理解過去。
研之有物
2021-08-29 10:17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清朝后妃的薪水其實少得可憐?黑貓皮竟然是古代名牌?清宮文獻揭露你所不知的後宮秘事!
近幾年,《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清宮劇接力熱燒。除了精彩宮鬥,背景細節也讓考據黨爭論不休。清宮排場多奢華?嬪妃們拚品級、拚皇子,行頭與身價又有何講究?2020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以「讀清宮檔案才看懂《紅樓夢》」為題做線上演講,從清宮檔案與《紅樓夢》的對比,解開清宮妃嬪爭寵之謎!
研之有物
2021-04-30 09:30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文化
到南洋打拼卻一夜落難成戰俘,在重獲自由前夕喪命!一段被世人遺忘的二戰集中營臺灣人辛酸史
電影《太陽帝國》裡被關押在日軍集中營的英美平民,或許是多數人對戰爭集中營的印象。然而鮮少人知道,二戰期間曾有數百位身處南洋的臺灣人,因為被視為日本人,一夜間失去所有,集體送入集中營拘留。「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鍾淑敏研究員,她挖掘集中營筆記、報紙等史料,尋訪當年集中營的臺灣人,試圖填補這段被遺忘的海外臺灣人歷史。
研之有物
2021-04-06 09:00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文化
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就有「熱水器」?中研院考古隊前進殷墟,揭開古文明的神秘面紗
「如果你問我,洗澡用冷水還熱水好?不用考慮,當然是熱水澡!」21世紀這段流行歌詞,商王想必也會大力點頭!
研之有物
2021-03-25 16:22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