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愛玉低熱量,又能夠增加飽足感, 果膠及酵素都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愛玉更成為臺灣人的平民美食,愛玉是怎麼被發現的?而愛玉如何靠「搓洗」膠化變成愛玉凍?本文摘選愛玉的製作原理,帶讀者一探究竟!
從銅板美食到生物材料,你所不知道的愛玉凍科學!是什麼讓愛玉緊緊相依?
愛玉結膠過程的黏彈性變化
甜品中常見的愛玉,其實是非常有趣的生物材料,它並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額外的添加物,就可以在室溫底下凝結成膠,變成愛玉凍。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的陳彥龍,他與團隊分析愛玉在凝膠過程黏性與彈性的改變,最後建立數學模型,預測愛玉結膠現象。未來,愛玉將有望取代藻膠(alginate),用於人造植物肉的口感調整,或是作為輸送藥物的微顆粒成分。現在先讓我們一起來看有趣的愛玉研究吧!
你知道為什麼愛玉籽洗一洗就會變成愛玉凍嗎?
愛玉:從街頭到實驗室
愛玉為臺灣人的平民美食,檸檬愛玉、愛玉粉圓、愛玉芒果冰……QQ彈彈好吃到咩噗的愛玉,是許多人喝手搖時最愛的配料,也是炎熱夏天的消暑聖品。
我們從小吃到大的愛玉,學名叫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它跟洋菜凍、石花凍等膠體食物很不一樣,在製作過程中,愛玉並不需要經過烹煮,也不需要加入其他添加物,就能在室溫下產生膠化反應,形成愛玉凍。
可惜的是,愛玉在學術上並未有太多深入的探討。陳彥龍在中研院物理所時,主要從事高分子流體與非線性流體的研究,他一直以來對膠體非常有興趣。這一次他鎖定了愛玉,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希望從流變學的角度切入,探究愛玉膠化的祕密!
愛玉如何膠化變成愛玉凍?
首先,我們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愛玉為什麼可以在室溫下結膠?
大家如果有製作過愛玉的話,應該都會記得一開始的步驟:我們要先把愛玉籽裝進紗布袋裡面,並在水中不斷地搓揉,靜置一段時間後,才能讓愛玉慢慢形成。這個「洗愛玉」的動作,其實就是將愛玉籽中的高分子、酵素、金屬離子等物質,析出到水溶液裡面,形成愛玉萃取液。
而在萃取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就是聚半乳醣醛酸(poly galacturonic acid, PGA)。PGA是一種長鏈的高分子,也是讓愛玉凝結成膠的重要成分,它在水溶液中會發生三階段的化學反應:
從流變學分析愛玉膠化的過程
身為物理學家,陳彥龍還想知道:愛玉在結膠過程中,物理性質又是怎麼改變呢?為了釐清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從流變學(Rheology)的角度,分析愛玉結膠的現象。
所謂的「流變學」,是探討材料物理性質的一種方法,通常會測量材料的黏彈性(Viscoelasticity),很適合兼具固體與液體特性的軟物質(Soft matter)。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對液體施力,材料就會開始流動,在相同的施力下,不同流體會有各自的流速,例如攪動玉米濃湯和奶茶的黏稠度就不一樣,這代表不同流體有不一樣的「黏性」(Viscosity)。
有些物質同時具備「彈性」與「黏性」兩種特性,而愛玉就是其中一種。愛玉從萃取液變成愛玉凍的過程中,雖然「彈性」變得越來越明顯,但仍然保有流體的「黏性」。這樣的愛玉,不是單純的固體,也不是單純的流體,所以需要透過流變學,探討愛玉的物理性質。
如何量測愛玉的黏彈性?
為了研究愛玉的黏彈性,研究團隊將愛玉萃取液裝進流變儀(rheometer)的杯狀容器內,再把圓筒狀量具(下圖)放入愛玉之中。這個量具由馬達驅動,會像陀螺一樣在愛玉裡面來回轉動,向愛玉施力。從愛玉反饋給儀器的力矩,我們就可以了解結膠過程中,愛玉的黏彈性變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雷斯.麥金利(Gareth McKinley)教授與學生米凱拉.傑里(Michela Geri)發明了最佳化窗口頻率變動法(Optimally-Windowed Chirps, OWCh)量測方式。OWCh可以疊加不同頻率、不同振幅的形變波,再使用這個疊加波,對愛玉進行測試,最後從實驗結果,回推愛玉對不同頻率形變的力學反應。
陳彥龍表示:「OWCh測量物質對頻率反應的時間非常短,在愛玉演化的過程中,每一個時間點我都可以得到它對頻率的反應,擴充了之前實驗上做不到的量測。」
愛玉膠化過程的神祕轉折!
從流變儀的實驗結果,我們得知愛玉在結膠時的黏彈性變化,下圖黑線G’代表愛玉的固體性質(彈性模數部分,storage modulus)、紅線G”代表愛玉的液體性質(黏性模數部分,loss modulus)。
可以看到,一開始液狀的愛玉幾乎沒有彈性,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彈性模數開始快速增加,甚至超過了黏性模數。兩條線交會的點為膠化點(gelation point),此刻為膠化時間(gelation time,tgel),代表愛玉的固體與液體特性相同。
在膠化點之後,愛玉的固體性質越來越明顯。最終,愛玉變成了愛玉凍,黏彈性的變化也漸漸趨於穩定。
不過,如果看仔細一點,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膠化點之後,愛玉的黏性與彈性會先經歷小幅度趨緩,甚至下降,再轉折成穩定上升的趨勢,出現了拐點(inflection point)。
這就奇怪了!在陳彥龍一開始的理論預測中,鈣離子與PGA交聯的濃度([Ca-PGA]),會隨著時間增加而穩定上升。照理說,愛玉應該也要穩定地固化才對。然而,不論是彈性還是黏性,都同時出現拐點,代表愛玉在膠化時,還有一些狀況沒被考慮到。
顯微鏡下的愛玉長什麼樣子?
另一方面,為了觀察凝膠過程的微觀結構,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觀察愛玉結膠時的變化。陳彥龍主要選定了三個時間點來觀測,分別是膠化點(A)、拐點(B),以及愛玉凍趨於穩定的時間點(C)。
從下圖可以看到,在接近膠化點前,圖片中間有一些白色細纖維(A),看起來是愛玉凍剛開始形成的狀態。至於周圍的其他孔洞,則可能是因為樣本急速冷凍,導致水結成冰晶所造成的空隙。
接著,拐點左右的時間點,我們看到愛玉開始形成網絡結構(B)。隨著時間增加,結構變得越來越緻密,等到膠體進入穩定階段時,就形成了穩固的纖維網絡(C),而愛玉也變成緻密的愛玉凍了!
破解愛玉的膠化密碼
陳彥龍團隊不僅透過實驗了解愛玉物理特性,還發展理論預測愛玉膠化程度。簡單來說,只需要知道愛玉籽一開始的重量,以及環境的基本條件,就可以推算愛玉在不同時間點的彈性、黏性會如何變化。
首先團隊從化學反應動力學出發,算出愛玉萃取液中鈣離子和PGA交聯的濃度[Ca-PGA],也就是鈣離子搭了幾座橋。有了[Ca-PGA],就可以知道某個時間的愛玉彈性。原則上交聯越多,愛玉越有彈性。
不過,因為實驗發現愛玉黏彈性有轉折點,團隊進一步考慮短連結區(SJZ)和連結區(JZ)的數量密度,修正理論模型,貼近真實的膠化情況。
最後,研究團隊終於研擬出一個能夠預測愛玉膠化行為的數學模型。陳彥龍總結道:「這次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探討愛玉結膠過程中黏彈性的改變,還有透過反應動力學的理論基礎,來預測愛玉膠化的過程。」
有了理論模型可以做什麼?平民美食大變身!
有了理論模型後,未來製作愛玉時,我們就不用依賴那雙洗愛玉籽的神之手,而是能更精準地掌握和控制愛玉的結膠品質。讓愛玉不僅可以單吃,還能成為食品業和生醫材料的幫手!
在食品科學方面,近年廠商開始嘗試用人造植物肉取代動物肉食材,輔助環境永續與減少碳排放。這些植物肉,通常都會利用膠狀食材來調整口感,如果我們能夠精準地調整愛玉的硬度,或許也能讓愛玉成為植物肉的一部分。
在生醫材料的應用上,愛玉也可以參一腳。近幾年,很多研究討論藻膠在藥物輸送上的應用,將藥品包在含有藻膠的微膠囊內,控制藥物在體內釋放的時間。
藻膠的成分,與愛玉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陳彥龍期待地說:「如果用愛玉來做的話,是不是能夠達成類似的性質呢?」
另外,由於愛玉本身的果膠分子屬於弱電解質,有機會取代其他高分子液體的應用。目前,陳彥龍團隊正在跟其他實驗室合作,探討愛玉作為鋰電池的電解液,是否具有未來發展性。
下次當你吃著喜歡的愛玉時,大可不必思考背後複雜的流變學;不過要記得,愛玉不只是手搖杯的配料,也不只是臺灣美食,更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生物材料!
作者簡介|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鑑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易讀的報導,讓知識走入人群,邀請大家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曾出版《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