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一輩常說「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氣象專家解答背後原因:氣候改變了歷史!

偏冷的氣候影響著當時的人們,容易發生動亂和戰爭。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示意圖/取自Pexels)

編按:冬天打雷,代表什麼徵兆呢?古人說的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這是真的嗎?本文摘選中央研究院氣象專家解釋,追尋歷史氣候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研究「歷史氣候」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通信研究員王寳貫院士,他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以雲物理和雲動力學聞名,此外,他也致力於歷史氣候學的研究。對古文有興趣的他,從中國古代文獻中挖掘氣候線索,尋找「冬天打雷為不祥之兆」的科學證據。

他將過去兩千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並和已知的古代溫度紀錄做比對,發現冬雷多的年份都會很冷。他分析,偏冷的氣候影響著當時的人們,容易發生動亂和戰爭。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冬天打雷,代表什麼徵兆呢?

小時候讀古文的疑惑

氣象學家王寳貫,從小有個特別的興趣,就是閱讀古文。他說,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古書,「他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都是我在幫他看!」於是,《史記》這些書,他在小學就已經讀過了。

小時候讀古文,王寳貫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不祥?他始終無法得到解答。進入臺灣大學地理系氣象組(大氣科學系的前身),問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曉得。

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那時,他看到中國大陸氣象學者竺可楨寫的一篇文章,談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其中有條曲線,是利用古代文獻中「物候」現象的資料,拼湊出的中國歷史上氣溫演變曲線。

物候現象指的是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季節氣候的關係,例如燕子的來去、河水是否結冰。通常燕子應該某一天到,但今年燕子比較晚到,可能就代表今年氣候比較冷。若今年河水異常結冰,也表示氣候較冷。

為何冬天打雷代表不祥?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做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可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於是,他動身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多功夫,把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目的就是解答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冬天打雷是不祥的徵兆?

整理了史書中關於冬雷的紀錄之後,王寳貫把過去兩千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

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而且那個關係還好得很!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如下圖所示:

「做研究好玩的就是,你以為是那樣,做出來的結果卻跟你想的是相反的。」王寳貫如此說著。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他有個暫時的解釋: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

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在氣象上「斜壓性」強,容易造成「斜壓不穩定」。斜壓不穩定,容易造成強的對流,比較有可能造成雷雨。

回到「冬天打雷不祥」的說法,古人說「不祥」應是有反常現象,而冬雷伴隨的反常,就在於該年天氣寒冷。 (相關報導: 為何保溫瓶底部要貼貼紙?日本廚具商曝光「真實用途」!不是為了標示千萬別亂撕 更多文章

天氣寒冷,又對社會與政治有何不利呢?氣候改變歷史!

天氣乾冷的時候,農作物收成相對也較差,老百姓沒東西吃,只好搶糧倉,發生社會動亂。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因此,李自成、張獻忠成為「流寇」的背景,應與小冰期的氣候背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