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前,十一月十五日,我和美國論壇BATA和NATPAForum以及台灣、日本email群組分享的日記,談到「學問」,今再強調「學問」這個雙字詞彙,可有兩種文法詞類,一是「名詞」,二是「動詞」。「名詞」的意思是,「學問」是靜態的「已經有的知識」;「動詞」的意思是,動態的「學習怎麼問,問什麼」。我們可以進一步解釋說,靜態的學問是「被動的」,動態的學問是「主動的」。動態的「學習怎麼問,問什麼」有靠每人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習慣,努力發問求知。可是,對學問這樣的解釋與需求,顯然與人的「後生智能發育」與「學校教育情況」相違背。學之初,小學六年,老師天天依照課本教導六歲到十二歲的學生,片面單向灌輸知識,學生進教室,只知聽取知識,不懂發問,求學的方式當然會養成這樣被動的習慣。之後很難改,但無可厚非。中學六年,學齡十二到十八歲,後生智齡進展,但更因中學授課,仍然課本傳授,不考試就不讀書的積習難改,莫怪台灣中、小學,長年累月日晚背書包正課、補習的時間那麼長,愁眉苦臉的學生竟然還不少。不成比例。月前有讀者好友來信開玩笑說,我是「學問」專家。我照常不忘叮嚀回答說:「我不是由你問『問題』,由我給『答案』的專家。我是『問題』之前『學習怎麼問,問什麼』的倡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