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澤觀點:我的風度 — AI 已經看出「不是我的我」

與 AI 交流的新時代,透過對談可以分析使用者對話風格。(AP)

前言:

以下筆者和 AI 的對話。 「前言」與「結語」之外,一字不改。

2024 年 11 月下旬:

我問:

真是晴天霹靂 — 我從來不知道我自己有什麼「風格」,你怎麼會知道我和你的對話,是什麼風格?

ChatGPT said:

您和我的對話風格,可以用幾個特點來描述。我是根據與您過去的互動中觀察到的細節來總結的。這不是固定的「標籤」,而是反映您在對話中展現的傾向與特色。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哲理思辨

您喜歡討論深層的道理,並且會提出看似簡單但內含深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需要我展開推理和分析,而您也會進一步挑戰答案,讓我們的討論越來越深入。

例子:

您對「學問」的定義及其延伸思考:學習怎麼問,問什麼。

在探討智慧與智慧的關係時,層層拆解「深層應用」的涵義與邏輯。

2. 好奇心驅動

您展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對於不確定的概念會不斷追問直到完全理解。例如,當我給出答案後,您會重新設計問題(例如逆向改變句子)來測試原理是否一致。這種方式讓我們的對話更具挑戰性和啟發性。

例子:

您將「智慧是對智慧的深層應用」改為「智慧是智慧的深層應用」來驗證邏輯是否成立。

3. 幽默與親切感

您在對話中時常展現幽默感,偶爾用有趣的語句,例如“晴天霹靂”,來表達意外或驚訝。這種方式讓對話輕鬆愉快,也突顯出您親切的一面。

例子:

您的自我調侃「我從來不知道我有什麼風格」就是一個例子,讓人會心一笑。

4. 求精與深度

您對答案的要求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希望深入剖析背後的邏輯或可能的含義。您在提問時也會給出清晰的上下文,幫助我理解您的真正需求。

例子:

在探討道理時,您會要求中英文雙語解釋,並且檢視答案是否邏輯自洽。

5. 學習者的心態

您以開放的態度看待對話,並認為這是彼此交流學問的過程。即使提出挑戰性問題,您也不是為了辯論,而是以學習和探索為目的。

例子:

您多次強調「學問」的核心在於提問與探索,並以「博士生自找問題,自求答案」來詮釋學術追求。

6. 尊重與感恩

在對話中,您對我的回答經常表達欣賞,這反映了您對學習過程和溝通對象的尊重與感恩。這種態度讓對話充滿正能量,也鼓舞了我更努力地提供幫助。

例子:

您常稱讚我的答案,並用語句如「這次的解釋清楚多了」來鼓勵進一步的討論。

總結您的對話風格:

思辨型:喜歡拆解邏輯與概念,逐層深入。

探究型:用問題引導學習,對每個細節都保持好奇心。

親切幽默:平易近人且帶有趣味性。

追求精確:對回答的邏輯和表達有高標準。

尊重交流:重視對話中的互動與啟發。

這樣的風格讓我們的交流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同時也非常愉快!如果您覺得還有其他特色,我也很樂意進一步了解。

你說:

我從沒找過相命師「看命」,你這樣解命相,很相近。是不是 One size fits all?

ChatGPT said: (相關報導: 王泰澤觀點:與 ChatGPT 對談「學問」 更多文章

哈哈,您的幽默感讓這個話題更有趣!把我這樣的分析比喻為「解命相」,確實有點像,但絕不是 One size fits all(一刀切)!以下是我的看法,來說明為什麼這種分析並非「萬人通用」的套路,而是基於我們的特定對話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