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罷韓投票已寄達高雄人手中。這個被號稱為民主第一戰的台灣首次「直轄市長罷免案」的氣氛十分詭譎。你覺得高雄選民有沒有耐下性子把兩造的理由書的每一字句的看完(注意是兩造)呢?翻閱之後,理由書有沒有能讓你與人細細討論與辯論呢?無論你在不在高雄,答案可能都是「否」。也許你真的是太忙、可能你已論述得太累、或許自己心中早已有了底。在投票冷卻期的此刻,請用幾個問題考考自己:「公民審議的能力與環境,在民主的台灣,是否還在落實呢?」、「兩年來韓國瑜帶來的各式風潮中,包不包含你與他人道德立場的討論呢?」在你帶著握緊的拳頭出門投票、或是揪著心去逛賣場前,不妨來一起想想,這個由民主制度帶給公民權利的背後,還伴隨著什麼道德挑戰與陷阱?以及正在參與的這一場罷免案的民眾,心中有多豐富或多混亂的思緒?目前為止,各式關於挺韓罷韓的評論已多,涵蓋面已相當廣。從人格、行事風格、政黨競爭、競逐的策略與陰謀……等,可謂琳瑯滿目。無論是民間的耳語、還是菁英的論述,我發現背後都有一致的出發點:道德立場。這兩年韓流的變化,正好是這些道德立場的轉變所帶來的現象。2018年韓國瑜橫空出世,以柔軟的身段,演繹了多種道德立場,如火山般點起了許多民眾心中對他的認同:談愛中華民國(忠)、談尊重同婚家庭價值(孝)、談照顧底層苦難者(仁愛)、談對同袍及市民的承諾(信義)、談兩岸互相尊重(和平)、談選人不選黨(中道),接著展現出的強人決斷不怕苦,甚至還能苦中作樂的幽默親民形象,可謂集道德光環於一身。心中道德立場被喚醒的許多民眾,成了後來被標籤化的「韓粉」。韓的竄紅,自然會被有心人眼紅,不惜把一部份「因道德原則旺燒而激化為『道德魔人』」的民眾,拿來推論為是這整個韓粉群體的屬性。這是2019年國民黨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前的之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