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字是「竹」與「夭」兩個字元上下構成的常用漢字,字義通俗,但是造字的原素卻是非常費解。唐代有學者說是:「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的會意字。但是笑字最早見於戰國楚簡,字體上形近似「艸」下形「犬」的構成,東漢熹平石經更是明顯的刻成「艹」字頭。其後逐漸的寫成「关」或是「咲」,前字顯然是「艹」與「犬」的融合省筆減少一點,後字「咲」加一個「口」形,表示歡喜而笑容開口,即變成「口」左旁,「艹」字頭,及「大」下形的三字元(初文)合成字體。這個「咲」是「笑」的古字,卻是己經罕見於中文,但是在日本是常用漢字,表示花朶的綻放訓用作「開」花(日語動詞“さく”)。漢語方塊字楷體常簡省筆畫,又趨於統一字形,譬如春、秦、泰、奏、舂等四個字,各字頭本來具有不相同的聲符及複雜的小件字元,後來統一簡化成「三人」相壘的上形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