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與南韓建交30週年,雙方於本月24日,同步在北京和首爾兩地舉辦慶祝活動,並由兩國外長分別代表各自元首宣讀賀詞。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韓要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南韓總統尹錫悅則希望:「雙方以相互尊重精神為基礎,探索新的合作方向,推動兩國關係朝著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發展。」在中韓領導人發出上述外交辭令的背後,卻隱含了一股不尋常的詭譎氣氛。中韓於1992年8月24日建交後,兩國於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在中韓建交30年後的今天,兩國面臨的內外情勢都發生重大改變。因此,韓國才會提出了雙方共同構建「新型韓中關係」的說法。誠如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李熙玉所說,「30年來,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而韓國也已成為世界第10大經濟體,如同中國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一樣,韓國也已不再是過去的韓國。」這段話說得沒錯,但今天中國大陸是韓國商品的最大出口和最大進口地區,韓國在經濟上無法和中國脫鉤;而在安保問題上,韓國則始終依賴美國。在中美戰略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中韓如何構建新型關係?談到中美競爭對中韓關係造成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問題:一是駐韓美軍和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THAAD);二是美國擬主導成立包含台灣、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4)。首先,中共一向從周邊安全利益,看待美韓軍事合作問題。由於中美關係從競爭步步走向對抗,中共擔心美國會結合日韓盟國,共同遏制「中國崛起」。2017年10月,中共針對駐韓美軍部署薩德問題,採取「限韓令」的報復措施後,成功促使當時的南韓文在寅政府,做出了「三不」政策的表態,即不加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不追求部署薩德系統,以及不推進韓美日軍事同盟。尹錫悅上台後,不認為「三不」是一項「承諾」或「協議」。南韓國防部於本月12日宣稱,政府正努力加速推動讓THAAD恢復正常運轉。其次,美國總統拜登於本月9日簽署了一項價值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這項法案限制受補助的企業不得投資中國市場,否則必須全額退回補助款。外界看來,拜登簽這項法案的目的,形同在科技領域上對中共進行遏制,也讓韓國政府因此陷入兩難:韓國一方面希望保有在半導體上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擔心與中方關係惡化,會失去重要生產基地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