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術人員是工業化的中堅力量,對裝備製造業這種技術密集型產業來說尤其如此。1934年,日本大學、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的機械、造船及車輛專業技術人員共3,648人,相比之下,1933~1935年中國整體大學工科畢業生僅3,350人,中日兩國裝備工業之發展程度與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邊界,對比極為鮮明。1929年,日本1,000人以上的裝備企業有28家,工人共66,238人;到全面戰爭爆發不久後的1938年,企業數增加到111家,工人則達到了392,525人。這還只是處於產業金字塔頂端的大型企業。而據1936年的報告,中國具有統計價值的裝備企業一共有753家,但工人僅27,000餘人,尚不及1929年日本大型裝備企業之規模。企業規模與資本規模具有正向相關性。裝備製造業屬於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戰前中日兩國裝備製造業在資本與技術人材上的差距,是一條巨大的鴻溝,並直接影響到兩國工業的製造能力。大型軍艦、戰鬥機、坦克、軍用汽車,日本憑藉著超過中國的裝備製造能力,不斷膨脹其野心,從「九․一八」到「一․二八」,一再挑起局部的戰火。事實上,日本的軍事冒險促進了三菱等裝備企業的成長,三菱電機社社長高杉晉一曾寫道:「三菱每逢一次戰爭就會擴大一次規模」。就這樣,軍閥與財閥相互勾結,一起推動日本走上了全面侵華的不歸路(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