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財經頻道》(CNBC)網站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能源週」會議中表示,中國大陸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實現其「統一臺灣」的目標,故臺海不存在軍事對抗的威脅。普京罕見對兩岸形勢發表評論,引起外界不同解讀;因為他在今年6月14日接受美國《全國廣播今司》(NBC)訪問時,拒絕評論中共是否將武力犯臺的問題,認為「中國、美國及臺灣,都有自己的利益評估。」首先,普京此時表態,是呼應習近平的對臺政策。俄羅斯一向支持中共的「一中」立場,不存在所謂「戰略模糊」的問題。在普京發表他最新看法的前幾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Lavrov)還表示,「俄羅斯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認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政策中會以此為出發點。」中共外交部對拉夫羅夫的說法表示歡迎。其次,普京不樂見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無論從中俄關係,或從俄羅斯的地緣利益考量,「臺灣問題」皆非俄羅斯的重要外交利益;但如果中美因此兵戎相見,則另當別論。試想,當拜登決定拉幫結派抗中,而中共又要求俄羅斯拔刀相助時,普京的選擇會是什麼?曾在歐巴馬政府國安會任職的麥艾文(EvanMedeiros),最近對《紐約時報》指出:「臺灣已不再是個波及面狹窄的小問題,它已成為美中戰略競爭的中心舞臺。」美中戰略競爭牽一髮而動全身,俄羅斯當然不會只是一個「旁觀者」。中俄關係從2019年開始,提升至《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方標榜「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但2國近年強化軍事合作並舉行聯合軍演,引起西方國家高度關注。而拜登政府為避免兩面作戰,一改其過去的反俄立場,並極力在中俄之間進行分化工作。中俄歷史上存在許多恩怨,且俄羅斯基於本身利益考量,不願因中美對抗被迫選邊站,從而失去與美國改善關係的機會。普京沒有說錯,因為面對中國大陸社會一片對臺動武聲中,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的講話,仍然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且最近越來越多美國學者,與普京持同樣看法,即不認為臺海戰爭「即將到來」,或是「無法避免」。美國著名的兩岸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Rigger)10月12日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舉行的一場線上研討會呼籲,美國不要把臺灣當作對付中國大陸的武器,甚至懇請媒體不要引用軍事鷹派的消息,渲染臺海即將爆發戰爭的論調。在同一場會議上,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的卜睿哲(RichardBush)也表示,中國大陸在中短期內對臺灣的威脅,不會是軍事攻擊,而是在心理上削弱臺灣人民對於未來的信心;因此,他認為擴大臺美經貿關係,是比較好的因應之道。美國學者從經濟層面,思考維護臺灣安全的問題,是未來臺美強化實質關係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如何在顧及臺灣安全利益的同時,創造兩岸經貿關係的合作共贏,更值得我們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