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Zelennskyy)發起的烏克蘭和平峰會,於本月16日在瑞士布爾根施托克(Burgenstock)落幕。這項為期2天的會議,雖有90多個國家捧場,但中俄兩國沒有參加,印度、印尼、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也未在會後公報上列名。距離烏克蘭和平的目標遙不可及,哲連斯基的外交努力只稱得上「事倍功半」。峰會最後公報一致同意,俄烏兩國就結束戰爭進行對話,各國也力挺維持烏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這可以視為哲連斯基的一項外交「成就」。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Kuleba)即聲稱,公報已考量到基輔當局的立場。但哲連斯基不會只是在乎西方的「口惠」,而是期待外界挹注更多的戰爭資源。例如,會前烏克蘭獲得拜登政府600億美元軍援,以及七國集團決定將擔保俄羅斯被凍結資產的500億美元利息支援基輔,就讓哲連斯基感到鼓舞。對莫斯科而言,由西方主導的這場和會,「目的不會只是為了結束戰爭。北約組織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Stoltenberg)坦承,「雖然這看起來矛盾,但通往和平的道路就是為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這有賴跨大西洋的努力,也符合美國利益。」但西方的條件是要俄羅斯退出占領下的烏克蘭土地,「把吞下的骨頭吐出來」,這就不符合普丁的利益了。普丁剛勝選連任總統,不可能勞師動眾後無功而返。《BBCNews中文》引用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QuincyInstitute)歐亞項目主任列文(AnatolLieven)的話說,這場「和平峰會」並非真正的「峰會」,也非真正關於「和平」。其目的不是結束戰爭,而是在某些層面「軟化」(soften)戰爭。因此峰會議程反而聚焦於核安全、糧食安全以及歸還被劫持兒童這類議題上。俄烏戰爭何去何從?這是全球關注的問題,而智庫「全球安全」(Globsec)早已綜合了數十位專家的意見,評估了出現四種不同結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