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Gorbachev)於8月30日病逝,享年91歲。終其一生,毀譽參半,有人說他是「扭轉20世紀方向的人」;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共黨改革者」;但更多的俄國人視他為「蘇聯的掘墓人」。根據「俄羅斯輿論研究中心」去年底所做的一份民調,有20%的受訪俄國民眾認為,戈巴契夫是前蘇聯時代「最可恨的人」,遠遠超過名列第二的大獨裁者史達林(J.V.Stalin)。俄羅斯總統普丁對戈巴契夫去世,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但他在不久前還聲稱,蘇聯解體是「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蘇聯的終結,代表一個恥辱和失敗的時刻,普丁入侵烏克蘭的行動,被形容是為了「消除那種恥辱和挫折感」。戈巴契夫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他之前,蘇共領袖布里茲涅夫(L.I.Brezhnev)長達18年的統治,已為蘇聯的解體敲響了喪鐘。1983年初,「美國新聞總署」曾邀請著名的俄國問題專家舉行學術會議,與會學者列舉當時蘇聯國內已出現的難題包括:生活水準停滯不前、社會向上層流動機會減少、人口趨勢不利、酗酒,公民士氣低落和民族問題等。布里茲涅夫去世後,蘇聯先後經過了安德洛波夫(YuriAndropov)和契爾年科(KonstantinChernenko)兩位領導人,他們短暫的過渡統治,無法改變國家敗亡的命運。戈巴契夫臨危受命,力圖以改革來挽救蘇聯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戈巴契夫的改革由三個理念貫穿而成,即「重建」(perestroika)、「民主化」(demokratizatsiia)和「公開」(glasnost)。戈巴契夫把「重建」視為「由上而下的革命」,是要改變蘇聯的政經結構,使其有效地執行他的改革計劃;但戈巴契夫沒有削弱共黨和政府權力的打算,也沒有放棄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民主化」的目的是動員群眾的能力,來進行「重建」。戈巴契夫認為:「民主並非秩序的對立,民主是一較高程度的秩序,它不是基於盲目服從和盲目地執行上級的指示,而是基於人們全面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戈巴契夫所說的「公開」,包括意見的討論、訊息的自由流通,以及黨政決策過程的透明化等。戈巴契夫鼓勵運用調查和民意測驗方式,以及透過社會學的研究,來了解民眾的態度和行為。因此,戈巴契夫是蘇聯歷史上,第一個善用傳播科技來製造形象的領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