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中部長設普篩2條件」談證券研究員的罩門:貝氏推理(下)

機率誤判恐造成投資上的不必要的損失。股票研究員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如乳癌檢測的解讀,因誤判機率(風險),而進行的過度醫療行為,就會產生的療資源浪費。又如這次疫情,若因為對普篩準確率的誤解,貿然用於超前部署的工具,反提高疫情失控的可能,將造成人命的損失。同樣的道理,研究員也是人,所以機率也造成研究工作上的罩門。我們將也看到因為對機率(風險)的誤判,造成投資上的不必要的損失。

接下來以下的場景,相信從事股票研究的人,應不陌生:

A君為某公司的Key man(但不一定是內部人),研究員與其打交道多年,發現其預測公司獲利每10次會說中1次。某日在一次飯局,酒酣耳熱之後,A君滿心歡喜,竊竊私語地對研究員表示,今年公司接到一大客戶訂單,他預測可賺一個資本額,且信誓旦旦說,此次有九成的把握(註:真的EPS=10,且說中,即;真陽性),而失誤率約5成(註:EPS不是10元,卻以為10元,即;偽陽性),請問研究員就此研判該公司今年EPS為10元的機率有多高?

「人類直覺」與「機率世界」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這種利用各種管道,取得內線消息(不一定違法),試圖造就資訊不對稱性,在投資市場取得優勢而獲取利潤的模式,在投資界實務上並不少見。然而,費盡心力所得到的獨家訊息,在解讀時,常犯偏誤卻不自知。以上面的例子,套用與上期文章中乳癌檢測相同算法(貝氏定理), 答案只有16%,跟A君信心滿滿說9成把握,其實差得遠呢!但實務上,因線民講的信誓旦旦的說詞,就冒然下重注,結果是損失慘重的例子卻時有所聞;最後,往往落得只能自我調侃:「這一頓飯真貴,花了我上百萬!」

世界各國利率驟降,卻不是一個借錢投資的好時機,或許你沒考慮到市場波動性。(圖:flickr)
廖國峰表示,取得內線消息(不一定違法),試圖造就資訊不對稱性,在投資市場取得優勢而獲取利潤的模式,在投資界實務上並不少見。然而,費盡心力所得到的獨家訊息,在解讀時,常犯偏誤卻不自知。(資料照,取自flickr)

人類的直覺與機率世界往往有很大的落差。上例中,用統計學(機率學)的角度,經由上期的分析,我們知道主因是在於:盛行率。若用心理學的角度,就是人天生會犯忽略基率(base rate)偏誤。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中,將這種偏誤的成因解釋為,人類腦中啟動系統一運作方式主導了我們的心智思維,也就是在好逸惡勞的天性下,我們只輕鬆地取用眼前表徵訊息,會忽略代表長期的基礎率。作者告誡我們:「關於貝氏推理以及我們如何傾向犯錯,有兩件要記在心頭:第一就是基率很重要,即使你手邊有這個個案的證據,基率還是很重要,這一點在直覺上通常不是很顯著。第二點就是診斷證據給人的直覺印象常常是誇大的。」 (相關報導: 戰備存量逾1億片「夠了」 陳時中:外銷禁令6月底前解除、口罩實名制將持續 更多文章

多少證據才能讓我們相信某件我們原本不相信的事?

上面例子雖說不少見,但實務上即使你已學會貝氏定理,想要計算出真正可能的機率卻有困難,因為例子中,基礎率1/10、真陽率90%,偽陽率50%,這3個關鍵數字,在真實世界裡,很難獲得明確的數字,它不像自然科學,可以經由不斷在實驗室裡重複實驗得來;也不像流行病學,可以經由過去的統計資料進行大數據研究,得到參考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