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人類尚未發現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目標。但該如何「看見」呢?是要先有理論,還是先改善工具?舉例而言,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這個問題一個交待。瑞士學者杜布歇(JacquesDubochet)、德國學者法蘭克(JoachimFrank)和英國學者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因為「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高解析度呈現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消息宣布後,不少科學界的人開玩笑說,這是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由於三人不斷改進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科學界得以高分辨率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又不破壞其形態,這項突破對生物化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正如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布里辛斯基(PeterBrzezinski)所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