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臺灣半導體行業晶圓代工的傲人良率,展現了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千錘百煉的工匠精神,那麼香港傲然挺立的工匠精神,呈現在什麼行業呢?地產?金融?旅遊?恐怕都不是!
淺見以為,月中即將在香港上映的紀錄片電影《龍虎武師》為我們提供了答案。誠如海報口號所言:「喋血油尖旺,對抗好萊塢!」二戰後幾十年香港動片電影盛世,曾經是睥睨全球的世界頂尖。幾代男女演員用血肉拼搏,力抗好萊塢電影工業,將亞洲甚至世界動作片的標準建立了起來。
電影的故事從日本侵華開始說起,當時大量北方京劇的演員為避戰亂來到殖民地香港。然而京劇中的語言難以被普通話不流通的香港觀眾廣泛接受,因此演員們改行教學生,在香港開了四個出名的京劇學校。一些窮人家的小孩抱著學技藝、學功夫的心理來到戲劇學校,包括成龍、洪金寶等人,造就了一代數量驚人的「武林英雄」。
京劇的動作影響了粵劇,而粵劇班裡把這些翻跟頭、搖旗吶喊等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的藝人稱做「龍虎武師」。後來這些人進入電影行業,這個稱呼也沿用下來。他們為香港電影界造就新的工種,在替身、特技等的驚險搏命中,支撐了香港動片電影的血肉與骨架。
另一方面,金庸、古龍等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作者,則為古裝動作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彩劇本空間。鼎盛時期,香港輸出的電影電視對大陸、臺灣及東南亞華人都有極大的影響。猶記1980年代初,筆者在臺灣成長的小時候,香港《楚留香》粵語主題曲「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幾乎人人朗朗上口。擔綱主演的鄭少秋、趙雅芝更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根據維基百科紀錄,《楚留香》在臺灣原本以金鐘獎「外片觀摩」方式,在中視播出首兩集(粵語原音)。大受好評後,中視正式購入臺灣播映權,並以國語配音播出。1982年4月18日晚間八點開播之後,創下百分之七十的高收視率。每當週末晚上一到,計程車司機不載客,夜市小販不擺攤,全待在家裡看戲,連犯罪率都大為降低。當時僅能以「萬人空巷」形容,《楚留香》主題曲更是傳誦臺灣大街小巷。
當然,片中很多高難度動作需要「龍虎武師」們來完成。在動作片、功夫片盛行之時,有大量武師在片中做替身或出演小角色來襯托大明星的風采。後來,有些人成了著名的武術指導和大明星,甚至遠征好萊塢、大陸、臺灣、東南亞等地,為當地的電影注入新元素。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香港,默默無聞地為電影電視作品付出。他們的敬業精神與奉獻精神,不但激勵了很多幕前幕後的影視藝術工作者,也讓無數影迷至今仍念念不忘。
在故事簡介中提到,動作紀錄片《龍虎武師》由香港電影動作特技演員公會發起,記錄了中國影史上一個最特別的群體——龍虎武師。拍攝團隊用長達兩三年的時間,梳理了浩如煙海的影像資料,勾勒出七十年風雲變幻。片中採訪了多位武行前輩以及入行新人,包括臺灣新生代優秀的動作演員陳竹音也跨海出演。 (相關報導: 蘇永欽觀點:回到本質,走出荒謬 | 更多文章 )
《龍虎武師》電影的時代跨度甚廣,從北戲南傳到班底競爭、從古裝武俠到時裝動作,從黃金年代到港片沒落、從英雄輩出到青黃不接……。武行的興衰,映射出一個行業頑強不息的進化,一座城市自信自強的成長,以及一個時代生生不息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