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可能是台灣實施總統直選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結果不僅影響台灣的生存,甚至延伸到兩岸的和戰,以及區域和國際地緣政治板塊的移動。對民進黨來說,這次的選舉,不僅是一場政權保衛戰,並且希望能勝選,打破台灣政黨輪替的先例;對國民黨而言,敗選的結果就是分裂的開始,面臨「名存實亡」的命運。因此,國、民兩黨都是背水一戰,承受「不能輸」的壓力。但與過去不同,在這次選戰正式開打前,選情就不是呈現國、民兩黨捉對廝殺的局面。民進黨的參選人已定於一尊,黨內沒有雜音,無人挑戰賴清德的主帥地位;相反地,侯友宜雖獲國民黨中央的徵召,但因民調支持度的每況愈下,其勝選的可能性不斷遭到黨內同志的質疑,也使其他藍營政治領袖及其支持者,萌生取而代之的企圖心。更重要的是,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異軍突起,已在國、民兩黨之外,展現出「第三勢力」領袖的實力,也因此打破藍綠對決的傳統格局。各項民調數字顯示,處在任何「三腳督」或「四腳督」的情況下,在野黨派都無法在選戰中獲勝。柯文哲的民意支度再高,但「頭重腳輕」,也沒有強大的組織和足夠的糧草,來進行一場「持久戰」。國民黨有自知之明,理解不能靠「單打獨鬥」從事這場選戰,因此提出「三階段」的競選策略,這是不得已,但卻是正確的選擇。國民黨的問題涉及戰術層面。相信侯友宜代表國民黨角逐大位,是經過黨中央對從政黨員的徵詢,但過程不免讓外界質疑這是在搞「民主集中」。鄭麗文的「換侯論」,代表藍營許多選民的焦慮;但她表達的方式不對,主張「韓上侯下」,不僅陷韓國瑜於不義,且無端增加「韓粉」對黨中央的不滿。金溥聰臨危受命,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為了鞏固內部堡壘,採取「快刀斬亂麻」的強硬手段,也是不難理解;但他的「青春痘膿包說」,卻讓自己陷入一場無謂的口舌之爭,也給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好事之徒,有藉題發揮、大做文章的機會。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觀點看,國民黨面對這場選戰,占有「天時」和「地利」的優勢,問題就出在「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