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全球經濟低迷、多國深陷低利率環境,可以說是2008年金融海嘯、2010年歐債危機及2014年油價崩跌的延伸結果,投資疲軟、生產效率放緩及鉅額債務則是伴隨而來的副作用,進一步拉低實質利率,雖然新興國家需求上揚一度給予各國央行希望,但時至今日,大部分新興市場亦自身難保。丹麥祭出負利率後,歐元區、瑞士、瑞典接連跟進,2016/1日本更成為亞洲率先實施負利率的主要大國,估計目前實施負利率國家所佔全球GDP約達25%(圖1)。央行針對銀行採取負利率本意是鼓勵銀行進行放款,間接對實體經濟注入資金,同時刺激消費、提振通膨,但要銀行針對存戶實質突破零利率到達負利率環境在實務上有其困難,且遭受負利率銀行業者在獲利考量的前提下,其行為可能與央行預想的背道而馳。即便ECB總裁Draghi及BOJ部分委員仍為負利率辯護,並指出其效果已經顯現,惟經濟數據結果仍無法斷言負利率成效,SNB總裁Jordan稱非傳統貨幣政策措施為央行爭取到一定程度的運作空間,但無止境使用將無法使央行獲得想要的結果,例如利率負值持續擴大,存款戶可能會選擇以現金(紙鈔)形式持有,數據顯示瑞士2015/12流通在外1千瑞郎紙鈔總值達452億,較2014/12上揚11.6%,再次點出零利率下限目前尚未有方式有效突破。在貨幣政策效果不明情況下,追逐財政政策發力的聲音奮起,但囿於財政赤字的困境,多國無法添加柴火導致目前兩難局面。IMF總裁Lagarde、BOE總裁Carney皆指出各國應該更大膽實施經濟改革措施,單靠貨幣政策是無法將全球經濟引導至成長道路,本研究亦認為目前實施負利率國家除日本外,財政赤字水平都控制在3%以下,顯示財政狀況皆符合國際準則,因此政府若進一步擴大財政政策,不但能展現捍衛經濟決心、給予市場信心,並同時維持現行貨幣政策規模、配合漸進式結構同時改革,或能成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一解目前的增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