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國族問題 文章列表
#
國族問題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九二共識」不是自由民主的反義詞
李登輝曾言,統獨是假問題、左右是真問題。在正常的政治競逐中,左和右的確是根本性的指標。但台灣政治長期被籠罩在統獨議題下,1996年以來的每屆台灣大選,統獨議題的權重都力壓其他一切議題,本屆也不例外。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獨立候選人郭台銘相繼訪美,2024年後的台海和平問題受到多方共同關切,各方兩岸論述呼之欲出,都繞不開「九二共識」。
雷樂天
2023-10-05 05:40
評論
國際
兩岸
風書房
自由主義大廈的裂痕:《大幻象》選摘(1)
自由主義的第一個問題,是誤把人類當作本質上獨立的個體,但其實我們內心深處都是社會動物。迷信個人的個體性使得政治自由主義低估了國族主義這種威力強大、深深影響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因此自由主義的命運也註定和國族主義綁在一起。兩種思想雖有很多重要差異,但還是能在同一個國度裡共存。只是萬一兩邊有了嫌隙,贏的幾乎都是國族主義。說得直接一點,自由主義的影響力,包括對天賦人權的重視,都受到國族主義的嚴格限制。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2022-12-14 13:1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文化
虛構的「五族共和」—孫文與毛澤東的「中華」:《何謂中華何謂漢》選摘(2)
在「中華」概念的界定上,最終掌握關鍵話語權的,還是「革命之父」孫文。
後藤多聞(ごとう たもん)
2021-12-30 05:10
新聞
國際
兩岸
德國、希臘也被稱「病夫」,為何只有中國政府跳腳?學者楊瑞松:北京動員民族主義情緒、轉移疫情焦點
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文章引發中美外交風波、導致《華爾街日報》3名記者被驅逐出中國。針對「病夫」引發的爭論,德國之聲採訪了《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一書的作者、台灣學者楊瑞松。他指出,北京在用民族主義轉移焦點。
德國之聲
2020-02-28 10:0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布洛薩專文:Be water ! Just evaporate─「成為水吧!」恰恰蒸發掉了…
【編按】:此文是布洛薩(AlainBrossat)香港系列的第四篇,前兩篇曾刊載於《風傳媒》,分別是〈被催眠的街頭運動〉和〈重建歷史——再談香港〉,這些文章的原文都刊載於法國的《星期一》(LundiMatin)週報。第三篇形式上是給《星期一》週報編輯部的一封公開信,題為〈香港:(不小心)給朋友們的公開信〉,此文還沒有中文翻譯。第四篇即是本文,也將是布洛薩即將在法國出版的新書的導言,書名《香港運動之爭議暨其他有關中國之書寫》(LemouvementdeHongKongenquestion(s)etautresécritssurla Chine)。
布洛薩(Alain Brossat)
2020-02-22 06:2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歷史
專欄
許劍虹觀點:星馬地區「大中華膠」─從馬共叛亂到改革開放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星馬地區「大中華膠」的起源,尤其是「大中華膠」與同盟會的歷史傳承,還有汪精衛政權試圖併吞馬來半島的計劃,訊息量相當龐大。鑒於筆者即將於明日前往新加坡採訪航展,今天我們繼續針對星馬地區民族問題進行討論。而在上一篇文章的結論中,筆者其實已經提到,無論是「大中華膠」還是「馬來至上主義」的壯大,日軍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許劍虹
2020-02-09 07:20
評論
兩岸
軍事
歷史
專欄
許劍虹觀點:國共合作的歷史戰場──
提到對日抗戰,今天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深藍族群將其定義為一場國民黨與共產黨放下分歧,聯合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聖戰。在大陸,這個跨黨派跨階級的合作被稱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究竟有沒有合作?確實在1940年10月爆發新4軍偷襲並殲滅陸軍第89軍的「黃橋事件」以前,此一說法是成立的。可是在雙方撕破臉以後,國共雙方消滅對方的興趣顯然是高於打擊日本的。
許劍虹
2019-05-26 07:2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中華民國派」的郭台銘,敢反對「台灣主體論」嗎?
郭台銘宣布參選不到兩個月,一般選民已隱隱約約捕捉到三個關鍵字,其一,為經濟服務的政治。其二,中華民國。其三,年輕人的未來。此三項大概是郭董的競選核心價值無誤,看起來很有步驟地以打破現有框架的姿態,甩掉自身的紅色包袱,並鋪陳出宏觀經濟論述。只是,選總統意味著「全經濟人」終歸要成為「全政治人」,郭台銘的政治論述,還遠遠不夠完整。
雁默
2019-05-17 05:30
新聞
國際
藝文
文化
羅興亞危機是軍方別有目的 緬甸藝術家用鏡頭傳遞民族多元價值
2017年8月,緬甸若開邦爆發羅興亞危機,至今已迫使超過70萬人逃離家園,原本主修電腦科學的緬甸女孩宗希,選擇透過藝術創作,試著讓緬甸人看見民族多元的樣貌,而談到全球關注的羅興亞人問題,宗希直言,儘管軍政府同意成立民選政府,但軍方仍掌握大權,暗示有心人士藉由衝突不斷,讓當地人民無暇顧及自身利益,2013年建成的中緬油氣管線就是一例。
魏嘉瑀
2018-09-22 12:00
風影音
國際
歷史
打擊非法移民?針對穆斯林?印度阿薩姆邦身份普查 400萬人將淪為無國籍人士
1971年,孟加拉從巴基斯坦獨立,戰爭迫使許多人逃離家園,湧入接壤的印度阿薩姆邦,當地則在1979年開啟反非法移民浪潮,而為了解決非法移民問題,阿薩姆邦的國家公民註冊名單近70年來首度進行修改,印度政府30日公布最終更新的名單草稿,倘若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等於被視為非法移民,預估會有400萬人被視為非法移民,而印度政府的作法將讓當地種族歧視情況加劇。
簡恒宇
2018-08-01 08:41
新聞
國際
政治
新新聞
新新聞》馬來西亞變天後 多黨制是未來出路
馬來西亞五月大選結束巫統(UMNO)六十一年無間斷統治。這六十一年中的四十九年是巫統的「選舉性一黨制國家」,其開始與結束恰好是兩場「政治海嘯」(選票激烈轉向)。
新新聞黃進發
2018-07-13 19: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朱立熙專文:北韓,下一步?
做為台灣唯一在大學開設北韓相關課程(政大「北韓研究」、台師大「探索北韓」)的研究者,北韓這個無法預測的國家,究竟該如何定義,實在讓人頗為困擾。通常我都會在第一堂課告訴學生:北韓不是個國家,也不是個政權,它是個宗教,而且是個「邪教」(韓文稱為「似而非宗教」,也就是英文的Cult)。這樣的說法,其實同為朝鮮民族的南韓人也會同意,只是他們不願意公開說出來,以免羞辱北韓而造成雙方情勢的緊張。
朱立熙
2018-05-03 05:1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後選舉─台獨不是萬能靈藥
自318反服貿學運、民進黨執政後,台獨一詞至今仍然成為陰魂不散的幽靈,時時召喚著、動員著、鼓噪著一種虛假且仇恨的對立,筆者擔心,在台獨符號的召喚之下,如同電影《魔戒》中的索倫之眼,它所喚醒的意志是仇恨的、憤怒的、反論述的,而身為公民意識覺醒的我們(包括筆者自身)似乎在政治認同的混亂與情緒的催化下,我們放棄了自我反省與反思的力量,公民的力量至今仍然深深受限於台獨的符號操弄,至今,公民運動除了台獨/反中議題之外,仍然找不到更強大的社會聚集的運動力量,而與其說是找不到,不如說是情感綁架更來的洽當。
黃柏翰
2017-11-25 06:10
風影音
國際
歷史
白人至上主義若只是少數,在美國為何日益猖獗?CNN:「善良老百姓」視而不見、姑息縱容
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沙洛斯維市日前發生新納粹分子開車衝撞人群的悲劇,再次凸顯美國社會裡陰魂不散的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歧視。在譴責這些極端分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到「善良老百姓」的姑息才是他們能存在至今的關鍵因素。《CNN》記者訪問到美國的歷史學家和種族問題專家,整理出日常生活中,一般民眾的哪些行為已經默默助長了歧視。紐約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University)歷史教授奈森(MarkNaison)表示,當白人至上主義暴力分子幹壞事時,「善良老百姓」選擇別過頭假裝沒看見,這種「共犯結構」造成了納粹大屠殺和盧安達大屠殺。奈森說,沙洛斯維市事件爆發後,許多人只譴責暴力的極端分子,實際上一般人的四種行為也默默在助長美國的新納粹和種族主義。
魏嘉瑀
2017-08-26 12:40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從劉曉波的去世談兩岸的變與不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就在台灣解嚴30週年紀念日的前夕,中國民主鬥士劉曉波因長期被禁錮,無法適時治療癌症,與世長辭了,舉世哀慟。這三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均遭逢巨大的變革,但在改變中亦有保守不變之處,變與不變均有其利弊得失,影響兩岸國家社會的前進發展及兩岸關係。
林正二
2017-07-19 06:20
新聞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中生納保後境外生保費漲至1249元,香港學生:蔡政府分化中生與境外生
立法院21日針對「中生納保、調漲境外生保費」議題朝野協商,境外生權益小組、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等團體同時召開記者會,批此政策讓境外生生活負擔加重。現場團體除反對調漲保費,並呼籲依量能負擔原則,討論是否下修第6類別被保險人保費。
洪與成
2017-03-21 12:29
新聞
國際
軍事
撤除慰安婦少女像爭議》日方召回南韓大使 安倍:這是國家信用問題!
去年底出現在南韓釜山日本總領事館的慰安婦少女像,已經成為日韓關係的最新衝突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日先是表示「南韓不能不展現(撤除少女像的)誠意」、「事涉國家信用問題」,日本駐韓大使長嶺安政9日更啓程返國,並在登機前表示:南韓民間團體設立慰安婦少女像,十分令人遺憾。
李忠謙
2017-01-09 15:05
評論
政治
國內
朱駿觀點:坦誠面對「族群問題」,做出進步抉擇
在任何一個國家中有地域的分別以致產生人民的地域觀念是必然的常態,本不值得一談,但在今日之台灣,這類問題越來越有不可收拾的傾向,由於這種傾向又涉及兩岸關係乃至台灣前途的發展,在今天兩岸關係大冷卻,未來走向不明的情況下,這個所謂的「族群問題」愈發顯得嚴重而且關係重大。
朱駿
2016-06-14 07:10
新聞
國際
美國種族議題難解 歐巴馬選擇沉默
美國密蘇里州佛格森鎮(Ferguson)9日發生18歲黑人布朗(MichaelBrown)遭警方射殺事件,居民進行多次暴動,使得密州暴動延燒至今,仍未見暫歇之勢。美國司法部長霍德(EricHolder)20日也銜命親至密州,除指揮相關調查作業外,也將與布朗父母見面。
簡嘉宏
2014-08-21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