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呂恆君觀點 文章列表
#
呂恆君觀點
約 15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教宗方濟各的「慈悲外交」與中國遺產
教宗方濟各的葬禮在全球矚目之中圓滿落幕,而新任教宗的選舉也已定於5月7日正式舉行。葬禮現場,無論多國政要、神職人員,抑或普通信眾,皆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追思與敬意——這被廣泛解讀為:方濟各教宗的思想遺產正在獲得廣泛認同,而新任教宗亦當承擔起延續改革的期盼。
德國之聲
2025-05-09 07:00
評論
國際
專欄
呂恆君觀點:范斯的外交—威權與「規訓」
范斯的成名作是其2016年所出版的自傳性回憶錄《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Elegy:AMemoirofaFamilyandCultureinCrisis)。這是一部關於美國鐵鏽地帶底層貧困白人階層的危機錄:作者不僅以親身經歷刻畫了他們的無望與無助,同時亦以「規訓」之目光處處審視著他們的不堪,譬如粗魯、缺乏責任感、不夠勤奮努力等。
德國之聲
2025-03-07 07:0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川普的外交策略—一朵「惡之花」?
在美國大選兩黨激烈對峙之際,一向關心國際事務的羅馬教宗方濟各曾敦促選民們「憑良心思考與選擇」,就墮胎及移民等敏感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顯然,就大部分中間選民及觀察者而言,川普即使再度當選,亦有望於美國憲政框架之下節制其權力,更有機會汲取首次執政經驗的教訓與不足。
德國之聲
2025-02-26 07:10
評論
國際
專欄
呂恆君觀點:尹錫悅的「體面」與韓國民主的「再啟蒙」
1月21日下午,韓國總統尹錫悅身著西裝、佩戴領帶現身憲法法院,成為韓國憲政史上首位出席彈劾案庭審辯論的在任總統。並且,其亦出席了23日的第四次憲法法庭辯論;而作為重要證人被國會要求同時出庭的前國防部長金龍顯,則就「12·3緊急戒嚴令」作出了有利於尹錫悅總統的當庭陳述。
德國之聲
2025-01-27 07:00
評論
國際
兩岸
藝文
專欄
呂恆君觀點:殘雪、韓江與諾貝爾文學獎
在連續六年成為呼聲較高的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之際(2019-2024),中國女作家殘雪再次與之失之交臂。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韓國女作家韓江。
呂恆君
2024-10-20 07:00
評論
國際
財經
專欄
商業
呂恆君觀點:蕭茲投下對華關稅反對票之後
蕭茲總理堅持的,是清醒的自由貿易主義方能真正激勵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以及產品升級。而這一點,也是中方堅決反對歐盟徵收中國產電動車關稅的重要理由或藉口。
呂恆君
2024-10-10 07:00
評論
兩岸
藝文
專欄
呂恆君觀點:解構刀郎─音樂奇跡之密碼
在中國官方想盡辦法刺激消費卻收效式微的「通縮」時代,歌手刀郎卻創下樂壇奇跡:其各地巡迴演唱會門票不僅瞬間告罄,甚至遠在美日澳等地的海外華人亦不遠萬里進行奔赴。其中之密碼,究竟蘊於何處?
呂恆君
2024-10-03 07:00
評論
國際
歷史
專欄
呂恆君觀點:「勞動節」與「勞工節」之辯
呂恆君
2024-05-12 07:0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馬習二會」與中國民主之漸進轉型
從「馬習二會」舉行模式與現場氣氛來看,北京並未從政治意涵對臺灣進行刻意矮化,反而與民間論調一致,展示出較爲真誠的溫暖意境。
呂恆君
2024-04-21 07:10
評論
兩岸
藝文
專欄
呂恆君觀點:中國電影審查裡的「龍標」與《沃土》
中國迄今為止的電影審查制度可謂沉痾已久,在當前「解放思想」的呼聲之下,關於《沃土》的爭議,或許能成為一個推動改良的契機。
德國之聲
2024-02-24 05:4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馬英九「登陸」的歷史意義
馬英九此次訪問中國大陸不僅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登陸」之行,也是73年來中華民國領導人首次在大陸宣示中華民國主權,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意義。
德國之聲
2023-04-10 14:40
評論
國際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張愛玲、蕭爾茨與柏林圍牆
上世紀50年代,張愛玲從大陸流亡香港。在羅湖橋頭等待過關的時刻,她記住了中共小兵點滴流露的人性溫情。盡管相關敘事從60年代到80年代兩次書寫,語言也從英文轉換到中文,但這個細節在不同版本始終不曾刪去。它與羅湖橋兩岸被政治所苦、被隔離之苦的眾生相一起,令人一如既往地顧念大時代風雲之下的小人物--甚至也包括這位小兵,中共體制的一個象徵。
德國之聲
2022-11-13 14:50
評論
政治
兩岸
藝文
專欄
呂恆君觀點:六十年前,張愛玲的「前線」與「邊城」
美國重要政治人物佩洛西訪台,一石激起千層浪,台海及太平洋局勢驟然緊張。一方面,台灣一度被大陸軍演全面包圍淪為「孤島」,眾多農漁牧產品遭到出口制裁;另一方面,美日歐等國與地區則紛紛(或擬將)派出使團訪台,而印太海域甚至出現17國聯合軍演。
德國之聲
2022-08-30 15:00
評論
兩岸
專欄
文化
呂恆君觀點:二舅的「活著」─中國式存在主義
近日來,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一夜爆紅。其刷屏式引起民眾廣泛共鳴,並受到官媒大力推崇。但與之相隨,無論是針對視頻內容,還是官媒評論,均產生民間新一波的質疑及批評。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里,其從如日中天到降溫式處理(退出網站首頁),經歷了巨大的輿論落差。這場轟轟烈烈的曇花一現,反映出頗為熱烈的社會爭論。
呂恆君
2022-08-14 13:40
新聞
兩岸
專欄
呂恆君觀點:抗疫與民粹擠壓下的中國基督教
中國在第二波疫情的影響下迎來了牛年春節。政府一方面號召民眾就地過年,控制春運往返與節日聚餐人數;一方面以國務院發布的「六不准」條文,禁止地方政府在返鄉防疫工作中實施「層層加碼」、「一刀切」等粗暴方式。因疫情爆發而封鎖34天的石家莊火車站也終在春節前夕迎來了重新開放。
德國之聲
2021-02-24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