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逸文專文:習近平骨子裡就是「有錢的毛澤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出席G20峰會。(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如今的難題遠不只是經濟。鄧小平和同僚讓他們的國家走上「改革開放」的路之後過去了四十年,他的後繼者卻倒轉了頭,而且政治與文化皆然。對中國老百姓來說,開這種倒車會有多顛簸呢?打個比方,以前美國有邊境公地放領,假如國家從邊境撤離,會讓領地墾荒的人多麼心煩意亂?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榮退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曾在中國生活三十多年,他告訴我:「中國永遠不缺東山再起的故事,但現在不是時候。」他回想以前在北京大學對一整屋子學生演講時:「我說,『你們當中有誰樂觀?』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樂觀—意思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悲觀。有一種『我們在這兒幹嘛』的感覺。」

今年夏天,我走訪中國與海外的中國僑民社群,訪問了好幾十個人,問他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問他們對於商務、文藝與政局走向的想法。他們講到習近平的時候,經常不會吐出他的姓名—伸出一根手指,指指天便足矣—因為繞不過他,但講了又不安全。這令我相當詫異(許多人要求不要透露其身分,我很少遇到這麼頻繁的情況)。我最震驚的是,居然有這麼多人開始懷疑中國真能達到以往他們所預期的高度。「我會用『悲哀』來描述現在的中國,」一位企業家告訴我,「我們是為那難得一遇的時代而難過。」

中共一步步掩蓋問題,不讓外國人檢查:企業資料與學術期刊的海外存取權受限,學者接獲警告莫要討論通貨緊縮,還有股票上市的情況—按照慣例律師要提醒客戶,法律會在「無須預先通知」的情況下改變,但現在有人叫他們取消這種慣例(他們要改用「不時」這個說法)。中國官方鼓勵外國企業與學者回返中國,但增修的「反間諜」法卻限制他們接觸各式各樣的資訊,像是「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當局突襲檢查在中國歷史悠久的顧問公司,像是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與敏茲集團(Mintz Group)—這家盡職調查公司表示有五名中國籍員工遭到拘留。

流行文化、高雅文化與自主互動的餘地縮到針尖那麼小。中國社群媒體本來是個鬧哄哄的菜市場,現在都乖起來了,風雲人物噤聲,討論帖子關閉。流行歌手演唱會與其他表演因所謂「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遭到取消。甚至脫口秀還被迫預錄段子裡埋的哏送審。今年春天,一位喜劇演員脫稿演出,在講自己的狗瘋狂追松鼠的時候拿中國解放軍口號當哏(「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結果遭到調查。他的經紀公司遭罰一千四百多萬人民幣,並責令禁止演出。 (相關報導: 張登及觀點:升級版川普與2025年美中關係─持久戰或儘速致勝? 更多文章

中共用來注入這個文化真空的,是打著習近平之名的出版品洪流,今年前五個月就有十一本新作,數量遠遠超過每一位前任的掛名書,集結了他對於每一個議題,從經濟到歷史,再到婦女生活的見解。知名史家兼翻譯家白杰明(Geremie Barmé)稱之為「習近平的乏味帝國(Empire of Tedium)」。「本來是個溝通時像打電報一樣惜墨如金的偉大文化之一,最後卻以這場話癆海嘯告終。」白杰明如是說。既有體制跌跌撞撞的尋找,尋找這個大哉問的解答:習近平的中國還能維持「專制」與「資本主義」的搭配嗎?「面對一個因經營不善,引發失業問題,卻無能為力的經濟體,你能怎麼辦?」白杰明問,「面對覺得人生沒有目標的人民,你要怎麼辦?」他說,「他們放任這些力量,卻沒有一套辦法能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