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交友軟體Tinder在2012年初登場時,便憑藉其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巧妙創新——「滑動」(swipe)功能脫穎而出:使用者只需在他人檔案上向右或向左滑動,即可表示喜歡或不喜歡。然而,曾風靡一時的交友軟體如今卻前景黯淡。
英國《金融時報》24日指出,Tinder的訂閱用戶數量已經連續八季下滑;其母公司Match Group的市值更大幅縮水到僅剩82.4億美元,這大概是3年前的五分之一而已。根據調查,多數使用者已經對線上約會感到挫折與心累。
面臨困境的不只有Match這家領頭羊,全球主要的線上約會公司都陷入危機。《金融時報》指出,這些約會軟體的目標客群——女性和年輕用戶,正越來越多地轉向使用小眾應用程式(niche apps,指為用戶提供特定服務或聯繫具有類似興趣的人的應用程式。這種軟體通常內建社交網路,像是Dig,這是一個專為愛狗人士設計的交友軟體)、實體交友,或甚至完全不追求任何浪漫關係。
根據《富比士》(Forbes)的調查,7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於使用交友軟體已經感到「情感上、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疲憊」。
美國知名交友軟體Tinder(取自Pixabay)
全球前三大交友軟體——Tinder、Badoo和Bumble的用戶數量都在減少,而且剩下的用戶也越來越不願意花錢升級更多服務。根據《金融時報》,Bumble和Badoo的股價在過去5年暴跌將近90%。
Match Group內部一些激進投資者,像是對沖基金艾略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和「Starboard Value」已經對此感到不悅。Starboard Value 在今年7月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建議Match Group 要削減成本、吸引新用戶並加強創新。該公司的合夥創辦人史密斯(Jeff Smith)更在信中警告,如果無法實現這些目標:「我們相信改變是必須的」,包括讓Match Group再次成為私人公司(又稱閉鎖性公司,指股東人數在50人以下,限制股份轉讓,不得公開發行股票的有限責任公司)。
在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研究線上約會產業超過10年的學者柯杜托(Kathryn Coduto)認為,這個產業早就該改革了。她指出,儘管對於網路交友的污名化已大幅減少,但取而代之的,卻是使用者的挫折感和疲憊感:「10年前,人們對網路交友感到新奇,但現在,他們已經累了」。
許多男性使用者還表示,能在交友軟體上配對成功已經不容易了,而像Bumble這種限制只有女性才能主動發起對話(此舉旨在減少女性用戶遭遇到騷擾的可能),並且還設有時效性的軟體更容易讓人感到挫折。來自台北的23歲陳姓使用者說,很多時候即使配對到了,卻因為女方錯過開啟對話的時限,而失去聊天的機會:「配對到又沒得聊,很累。」
Tinder昔日榮景
雖然網路交友平台早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就已存在(如 Match的前身,Match.com 早在1995年便已成立),但 Tinder憑藉其在智慧型手機上的巧妙創新——「滑動」(swipe)功能脫穎而出:使用者只需在他人檔案上向右或向左滑動,即可表示喜歡或不喜歡。只有在雙方皆右滑時,才能開始聊天;反之,若只有一方右滑,兩人可能永遠不會產生連結。
儘管有些人對此功能抱持負面態度,像是《衛報》在Tinder發布不久後,便以「史上最膚淺的交友軟體」形容它,但單身人士仍舊蜂擁而至;在2017年被Match Group及其母公司IAC以約30億美元的估值收購時,Tinder的每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5000萬名。此後,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都仿效了這種「滑動」功能,而Tinder的驚人成長也消除了社會對線上交友的負面觀感。
經營走下坡
在前幾年達到7500萬活躍用戶的巔峰後,Tinder便開始走下坡了。根據美國調查公司 Sensor Tower的數據,儘管Tinder仍是全球第一的交友軟體,但每月活躍用戶數量與2020年相比已減少超過三分之一;銷售額也隨之下滑,儘管提高了訂閱收費,Tinder在今年第三季的直接收入仍相較去年同期少了500萬美元。
一位前員工向《金融時報》表示,公司之所以面臨困境是因為領導層「缺乏方向」;另一名員工則表示,在經歷多年的爆發式成長後,Tinder並沒有找到長期的發展目標。《金融時報》指出,在約索塔魯諾(Faye Iosotaluno)於1月被任命為 Tinder 執行長前,該職位已空缺一年多;約索塔魯諾也是Tinder推出以來,第八位執行長。
波士頓大學的柯杜托(Kathryn Coduto)則指出,隨著實體活動在疫情趨緩後回歸,以及人們對單純線上互動的疲乏,也影響了交友軟體公司的營運。Match Group在11月財報中公佈了低於預期的營收預測,這些數據更在12月的投資者日上進一步下調,分析師也因此下調了對其股價的預測。
Match Group執行長伯納德金(Bernard Kim)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深知整個生態系統需要整頓,以創造更好的體驗,尤其是針對年輕用戶和女性用戶。我們正在努力,但有意義的改變需要時間」。
Bumble也感同身受
遇到困境的不只有Tinder。由 Tinder 聯合創始人之一於2014年創立、主打女性客群的Bumble,也同樣難以重振市場。在8月大幅下調營收預期後,該公司市值在一天之內蒸發了四分之一。Bumble執行長瓊斯(Lidiane Jones)表示:「用戶的偏好和需求已經發生改變,這意味著我們這個行業也需要改變」。
《金融時報》指出,Bumble也開始將業務拓展到浪漫關係外,以實現其所謂的「更廣闊的交友空間」(wider connection space)。去年,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專門用於交朋友的軟體,名為BFF;今年5月,它還收購了旨在組織線下社群或俱樂部的平台Geneva。該公司執行長瓊斯(Lidiane Jones)樂觀地認為這個市場相當有潛力,他向《金融時報》說:「對Bumble來說,現在是關鍵時刻,因為我們有機會重新定義線上約會的本質和應有的樣貌」。
不過,並不是所有用戶都對Bumble的改變買單,一名25歲的倫敦使用者抱怨道:「這些應用程式過去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我覺得它們現在都變得一樣了。」
AI能拯救交友軟體頹勢?
在月初的投資者日上,Match Group 執行長伯納德金(Bernard Kim)表示:「人工智慧將改變人們的約會體驗。它將使我們能夠改善線上約會的方方面面。」Tinder 執行長約索塔魯諾在投資者會議上承諾,將會推出一項使用人工智慧的「發掘功能」,根據用戶的照片和測驗後的數據來推薦配對組合。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關係與科技實驗室(Relationships and Technology Lab)主任莎拉比(Liesel Sharabi)向《金融時報》表示,線上約會產業正在努力尋找「下一個新事物」,但分析師悲觀地認為這幫助不大,沃爾夫研究(Wolfe Research)的高級分析師卡朱里亞(Shweta Khajuria)說:「用戶對Tinder的看法迅速惡化,一旦形成既定印象,就很難改變了」。
另一款主打男同志客群的交友軟體Grindr,也努力朝著該公司執行長艾里森(George Arison)所形容的目標——「人工智慧優先的約會產品」前進。該軟體將收集用戶的數據,以提供更客製化的配對。艾里森表示:「目前大多數軟體實際上很少使用用戶的數據進行配對,我認為人們聊天的對話中包含大量非常私人和有用的資訊。」根據《金融時報》,該公司還打算開發一款名為Grindr Wingman的AI聊天助理,會根據用戶的個人資料和聊天記錄生成對話提示。
雖然市面上熱門的交友軟體目前尚未推出相關的AI工具,但一些小型新創公司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來改善人們的約會體驗。其中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創建一個屬於你的AI複製人,另一是找AI當你的約會教練。
根據《紐約時報》,像是Ice或Volar這兩款約會軟體,讓使用者透過對話或回覆問題的方式,訓練一個AI機器人,讓它學習用戶的個性和說話方式,進而打造一個「AI複製人」。這些AI複製人便可以在交友軟體上與其他人互動、聊天,並將結果回報給用戶。不過目前這兩款應用程式都已經下架。
另一種人工智慧工具是讓AI當你的約會教練,例如應用程式Amori 和Rizz,它們藉由分析用戶和他人的聊天記錄,提供關於如何回覆訊息或改善個人資料的建議。Amori提供多種不同個性的AI教練,例如直率的朋友Christie、追愛夥伴Ethan、富有人生智慧的阿姨Tabitha和戀愛博士Sonya等,使用者可以上傳與特定對象的聊天紀錄,請AI教練分析並提供建議。.
來自台北的22歲交友軟體使用者,R小姐,則表示雖然不排斥向AI詢問建議,但也僅限如此,並不希望完全使用AI生成的回覆,或甚至是用「AI複製人」來進行網路交友;此外,如果知道對方是用AI機器人在和自己聊天,會覺得對方沒有誠意。
Tinder執行長約索塔魯諾則表示,她不希望因為AI工具的使用而擾亂人們之間的互動:「我們不希望未來變得像《黑鏡》(Black Mirror)預言的一樣」。
GenZ更愛線下約會
儘管交友軟體公司都將未來押注在人工智慧上,但《金融時報》表示,它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應該是如何挽留年輕用戶。
線上統計資料網站 Statista 2023年調查發現,Z世代對線上約會的興趣不如千禧世代在他們這個年紀時一樣大;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在2024年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認爲一部分原因在於年輕人對交友軟體的新鮮感正在消退。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莎拉比(Liesel Sharabi)向《金融時報》表示:「人們想念傳統的認識方式,因為Z世代從未生活在一個沒有線上約會的世界裡」,摩根大通(JPMorgan)的分析師卡彭特(Cory Carpenter)也同意:「問題在於,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對Z世代而言)並不好」。22歲的R小姐認為,相比使用交友軟體找對象,她現在更喜歡在線下拓展交友圈,例如參加朋友的大型社交聚會。
與此同時,《金融時報》指出,線下聚會似乎正在捲土重來。根據購票網站 Eventbrite 的數據,截至11月的一年中,美國有超過47萬6000人參加了實體的單身和速配(speed-dating)聯誼活動,對比去年同期成長了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