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經濟在近期表現不佳,引發外界擔憂,認為印度經濟似乎失去推進的動力。印度央行在12月6日將2024年度國內生産毛額(GDP)成長率從預期的7.2%下調至6.6%。主要原因是第三季(7-9月)的成長率因夏季暴雨和物價成長等因素而衰減至5.4%。印度央行對10-12月GDP成長率也不樂觀,將其下修至6.8%。亞洲開發銀行(ADB)於12月11日公布的《亞洲發展展望》(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報告則將印度2024年經濟成長預測從先前的 7% 下調至 6.5%,歸咎於印度第二季經濟成長放緩、工業產出疲軟及食品價格上漲。該報告也將印度 2025年的成長預測從先前的 7.2% 下調至 7%。
通貨膨脹被認為是當前印度成長疲弱的主因之一。在過去 12 個月內,印度總體通膨率約為 5%,但食品通膨率一直維持在 8% 以上,10 月份甚至躍升至兩位數的 10.9%,也導致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雀巢印度公司董事長納拉亞南(Suresh Narayanan)在受訪時表示:快速消費品(FMCG)公司所仰賴的印度中產階級消費族群似乎正在萎縮。
雪上加霜的是,上半年表現亮眼的印度股市也出現衰退現象。外資在10月份從印度股市撤出逾100億美元,單月流出金額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高。主因之一是外資的輪動策略。許多外資從印度股市獲利了結,轉進中國股市或其它地區。然而,印度企業的盈利能力不夠理想,也是外資棄守的原因。
事實上,印度經濟問題在今年4-6月間的大選時便已經浮現,也導致執政的印度人民黨選情不夠理想。印度政府在7月份公布的中央總預算,便祭出創造就業、激勵生產的措施,試圖促進經濟成長,但成效尚不明顯。針對當前的經濟不振,印度中央政府歸咎央行沒有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原央行總裁達斯(Shaktikanta Das)在12月任滿後遭撤換,改由財政部稅務局長馬霍特拉(Sanjay Malhotra)接任。達斯以穩定印度盧比(Rupee)匯率及規範金融業而備受讚譽,但其抗拒降息的立場不為當局所喜。在更換行長之後,印度央行可能在明年降息。
一國的經濟當然不能只靠降息來提振。印度的經濟發展確實具有一些中長期的優勢與潛能。首先,印度擅長以靈活的外交手腕獲取地緣衝突的紅利。在烏俄衝突中,印度不僅沒有追隨歐美制裁俄羅斯,反而大量購買廉價的俄羅斯原油,甚至在提煉後轉賣歐美而獲利。目前雙方也在商討延長購油協議,確保印度在未來仍可以獲得穩定及廉價的能源供給。
另一方面,當全球多數國家都對川普重返白宮感到焦慮之際,印度可能是少數樂見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國家之一。印度總理莫迪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便與其建立良好互動,反倒是與拜登政府常因人權問題有所齟齬。雖然印度也可能面臨關稅、簽證緊縮等問題,但因為印度不是仰賴外貿出口的經濟體,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全球企業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正尋求「中國+1」的佈局。印度具備勞動力及龐大內需市場等優勢,可望吸引從中國撤離的外資。印度也剛與中國達成邊界協議,兩國正逐步進行關係正常化,有利中資重返印度。此外,印度已是世界第一大國,具有龐大的消費潛力及生產力。印度的人口中位數只有28歲,比中國還年輕10歲,更具未來性。
在這些條件加持下,印度的經濟前景其實還是相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印度明年的經濟成長率為6.5%,遠優於中國的4.5.%。目前印度的GDP約3.9兆美元,日本則是4兆多。但日本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1.1%。因此,印度極可能在明年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雖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其經濟成長也不太理想,所以印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三哥」,應該也只是時間問題。換言之,在大型經濟體中,印度仍是相對表現最佳者。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也認為印度將維持強勁的經濟成長。
不過,在私人消費及投資疲軟的情況下,印度政府的政策便更具關鍵性。除了降息之外,印度需要進一步強化基礎建設、營造更有利的投資及經商環境、以及促進民間消費。舉例而言,印度政府可能需要推出新的產業激勵計畫。一些經濟學者也建議政府降低關稅。換言之,印度的成長及未來潛力雖值得期待。但何時可以落實這些成長潛力,則需取決於政府的應對措施。 (相關報導: 印度為何無法成為「下一個中國」?德語媒體:印度經濟這項發展瓶頸,必須向東亞國家取經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