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作家、譯者身份,移居美國的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於英國倫敦,父母親來自加爾各答,在舉家遷至美國後,於波士頓大學獲文藝復興研究博士學位。在她的小說作品《同名之人》(The Namesake)中,有一段對男主角果戈理的父親阿碩可、母親愛希瑪兩人在相親過程中互動的細膩描述。
敘事者描述愛希瑪在地板上看見一雙自己從未在加爾各答街頭看過的男鞋款式,原來是阿碩可從美國穿來的舶來品,鞋子內側不僅用燙金字體寫著鞋匠的名字,標籤牌上還有著U.S.A的字母縮寫。此時,愛希瑪「抵擋不住一股突如其來的強烈衝動,把自己的腳伸進了那雙鞋」。這段文字除了呈現女性想像相親對象時的怦然心動,也精闢刻劃出印度人對美國的好奇與憧憬。
今年十月,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簡稱USCIS)公佈了2026年多元化移民簽證(Diversity Visa)的遊戲規則,將以抽籤方式決定全球約五萬名來自不同國家申請人的綠卡資格。其中印度因過去五年就已超過五萬人移民美國而被排除在名單外。自19世紀八〇年代以來,印度移民美國的人口數從二十餘萬人,到20世紀二〇年代增加到兩百七十餘萬人,成為僅次於墨西哥的移民大宗,此數字甚還多於中國移民。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過去是曾獲美方僱主協助申請H1-B簽證的留學生,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國際學生組成結構中,人數屬第二大群體。由此可見美國的就業市場不僅樂於聘用印度專業人才,企業也有一定程度的人力需求來自印度移民。其原因一方面是印度移民在英語教育程度上就其它國家來說相對較高。根據美國移民之英語程度相關統計研究顯示,截至2021年,單就印度而言,五歲以上的印度移民就有將近百分之22能達到有限英語水平,比例已逼近其它所有國家移民總數的一半;另一方面,印度移民相當習慣在家中使用英語溝通。約有百分之12的印度移民在家中使用全英語溝通,而其他所有國家移民使用全英語溝通的比例也不過百分之17左右。
即便印度在美國的人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在綠卡排期(Visa Bulletin)中的等候時間保守估計仍需15年。對於懷抱美國夢的印度人來說,想要擁有綠卡雖並非遙不可及,但申請過程也曠日費時。工作簽證是許多印度人追求美國夢的管道。首先,在三種美國工作簽證中,目前約有14萬印度人在等待EB-1(優先工作者簽證),而EB-2(專業人才簽證)和EB-3(專業僱員簽證)合計則有超過一百萬人在等候。再者,許多有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背景的印度申請人試圖申請EB-1的子項目EB-1A,但這也是綠卡中最為困難的項目,因為申請人須證明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如:藝術、教育、體育運動等)中有傑出的能力與表現。
不過,USCIS於今年十月宣布綠卡排期將以表B(Dates for Filing)做為申請人遞交移民簽證申請或調整身份的依據,且USCIS修正了針對EB-1的定義與等候時程,兩者都對印度申請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前者將團體獲獎也視為申請人個人成就的定義,不過有移民律師指出這個看似放寬的條件似乎不比以個人名義受獎來得有說服力。至於後者,從表A(Final Action Dates)來看,印度申請人原先要早於2012年10月22日才能獲最終裁決,修正為早於同年11月1日,八天的差距將嘉惠不少焦急的申請人;就表B而言,印度的EB-1申請人原先要早於2022年2月8日,現修正為早於4月14日,出現了兩個月的差距。而EB-2、EB-3申請人的等候時程也分別出現了約六個月和七個月的差距。印度的等候時程修正與全球其它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異。
然而,若把上述的前者與後者並置對照來討論,結果卻是相互矛盾的──雖然有更多印度申請人能獲最終裁決或是調整身份,但對優先工作者是否可以團體獲獎取代個人成就的定義卻模稜兩可。《同名之人》中,擔任大學教授的阿碩可是故事裡幸運的印度移民,他的研究專長是光纖,具博士學位。而作家拉希莉自己擁有人文藝術類博士學位,在美國從事文學創作與義英雙語翻譯工作。無論從虛構或真實的角度來檢視美國的移民制度,他們都是掌握絕對優勢的美國簽證持有人,現實生活中還有14萬印度申請人殷殷期盼。如果美國希望繼續仰賴印度的專業人才來強化競爭力,則需思考移民制度與人才需求之間仍未消弭的矛盾。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川普二度入主白宮的強硬移民政策令世界再次不安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