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怎麼入港?《望基隆: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選摘

早期基隆港之所以如此繁榮,源自日人積極築港,促使基隆成為連結日本的重要門戶,它因此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資料照,盧逸峰攝)

基隆是個貿易海港,樣式繁多的船舶,是港邊不容錯過的一抹風景。在輪船尚未發明前,仰賴風力的帆船是航海的主要工具,像是平埔族使用「艋舺」進行海上貿易;17世紀西班牙人乘大帆船來到基隆;漢人則善用中式帆船戎克船。20世紀日本人建立了現代化港口後,船隻不僅變大,也變得更快,基隆港就隨著船隻的改變,而更迭它的未來。

戎克、舢舨與竹筏是基隆人的生活夥伴

在輪船尚未發明前,以風作為動力的帆船,便是人們航海的主要工具。相傳早期居於基隆的平埔族巴賽人,善於使用一種名為「艋舺 (Banka)」的邊架艇,航行於海上貿易。清康熙的《重修臺灣府志》即有「欲至其地,必先舉烽火,社番會駛艋舺來引渡」的記載,描述當時渡過八尺門至和平島的情景。而17世紀的西班牙人,同樣也是乘著大帆船,順著季風與黑潮,自馬尼拉沿著台灣東部來到基隆的和平島。

漢人早期則使用一種名為「戎克船(Junk)」的中式帆船進行貿易。航行範圍除了中國與台灣間外,更擴及泰國、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根據武內貞義所著之《臺灣》記載,此種船隻堅固,且能在強勁的季風下,平靜地航於兩岸之間,並少有船難。日治初期,戎克船仍是兩岸民間交通及貿易的主要載具,直至大型輪船引入後,才逐漸被取代。

戎克船多以「以物易物」的形式進行貿易,船主交換不同地方貨品,導致船隻靠港時間往往較久,港邊時常出現眾多戎克船停泊一處的景象。根據一張由台北生番屋商店發行的明信片所繪畫,日治初期的基隆,同樣也出現過滿是戎克船的樣貌。

戎克船多用於長距離移動,而港內與河道等短距離航行,則以人力竹筏或舢舨,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早期台灣各地港口多泥沙淤積,大船為避免擱淺,會停於深水處,並以竹筏或舢舨接駁上岸。舢舨除了能行駛在港內,四大港門也都靠它接駁,因為舊時的運河繁榮,如崁仔頂漁市的出現,也與過去人們乘著舢舨,自港口駛入河川運送漁貨有關。可惜河道目前被明德、親民、至善三棟建築覆蓋,景象不復存在。

千船百船入基隆:日治時期的繁榮港口

日治時期,《基隆市歌》歌詞中即提到「千船百船入りつどふ」和「朝汽笛の音にさめ、夕櫓櫂の聲をきく」幾句歌詞,描述基隆港千百艘船隻頻繁出入港口的榮景,清晨時聽著船鳴甦醒、傍晚時聽著船槳聲。

當時的基隆港之所以如此繁榮,源自日人積極築港,促使基隆成為連結日本的重要門戶,它因此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領台後的總督府開始推行「命令航路」,在官方補助下,要求大阪商船與日本郵船會社,設置固定航班往返。航路分別有島內沿岸、日台之間,以及通往中國與南洋三類。

島內航線,主要分為西部沿岸與東部沿岸。日治初期,由於西部沿岸港口多淤積,因而只能行駛較小的汽船,不超過1200頓為主。直到1912年(大正元年)高雄港第一期築港完工後,才可行駛1500頓以上的汽船,並確立基隆作為起點,高雄則為終點的航線。東部的蘇澳、花蓮、台東、綠島、蘭嶼、鵝鑾鼻、恆春南灣;西部的安平、澎湖,並依據不同航班調整停泊港口及每月來回班次。日台之間,則以基隆與神戶間為主,經沖繩、鹿兒島、長崎、門司等;而中國與南洋方面,前者往廈門、香港與廣東等地,後者則往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泰國等處。船舶數目眾多,噸位從1000至20000皆有。

航線與船舶,隨著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但基隆始終是重要的港口。以2500多頓客貨兩用的貴州丸為例,1920年(大正八年)由大阪鐵工造船廠建造,起初航行於基隆往高雄和南洋,之後便開始經營基隆往香港與福建等中國沿岸。因為貴州丸時常往返基隆與各地之間,所以它也曾於1921年(大正十年),以清潔船底的名義,協助測試新落成的基隆船渠深度。1930年代,因其設備老舊、不再適合跑外地,而成為基隆往花蓮的主要船舶,至戰時才又重新調配,最終遭擊沉於高雄港。而此艘船還有另一個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年輕時的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1944年(昭和十九年)第一次出海學習即在此船上服務。 (相關報導: 謝志誠、莊秉潔觀點:基隆港結合四接打造為商機無窮的LNG港及氫能港 更多文章

《望基隆: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望基隆: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作者為足跡團隊主理人。本文選自《望基隆: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蔚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