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海雨—海港貿易之城《看海記事》選摘(1)

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B展區—正濱展區。(資料照,黃睿筌攝)

基隆是一座海港暨移民城市,由鹹鹹的海風及各地移民家鄉菜的味道澆灌而成。大海不是阻隔,而是通往世界更寬廣的道路。千百年來,各族群相繼操舟、揚帆、駕船而來,在島嶼上譜寫自己的歷史。幾世代的人從四面八方到來,就此落地生根, 並隨著歷史的脈動,共同打造這座城市。

面海而生的島嶼國門

早在十六世紀,基隆和平島就以「雞籠」之名,成為當時的國際航海地標。和平島的原住民自稱Basai,即後來漢人文獻所稱「巴賽族」,屬於「十三行文化」。由於中國與琉球朝貢貿易的展開,位於中國福建與琉球、日本之間,成為重要貿易轉運站的和平島,被福建商人命名為「雞籠」,浮上歷史的舞台。 

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擴張,歐洲列強陸續來到亞洲,並注意到雞籠與台灣島嶼。一六二四年西班牙人在雞籠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行政中心,一六四二年被荷蘭人占領,其後則是鄭成功的海上武裝貿易集團。當時的雞籠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福州人與巴賽族在此形成一個跨國市集。 

清領時期,「雞籠」開始由原先的和平島,逐漸泛指現今整個基隆。第一次英法聯軍,清廷戰敗,簽訂天津條約,被迫開放打狗、雞籠設港。一八六三年雞籠正式開港,煤炭是當時最主要的貿易商品。隨著人口增加,一八七五年雞籠設置台北分府通判,並以「基地昌隆」改名「基隆」。

摩登基隆港的形成

一八九五年,由於甲午戰敗,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當局將基隆視作南進計劃的航運樞鈕及軍事要塞,預計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一八九九年開始進行現代化的築港工程,共分五期,直到一九四四年。期間陸續整建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並建設碼頭貨棧及港區鐵路系統,奠定基隆港的發展基礎。 

築港之初,由總督府出資補助大阪商船、日本郵船等航商,建立台日交通航線,即為「命令航線」,後來又有航商自行開闢競爭的「自由航線」。航線初始以台日或台灣本島沿岸為主,後來陸續加入對中國的華南、華北航線,以及南洋航線。基隆是當時台灣人通往世界的大門。 

當時這座大門的樞紐,亦即大阪商船、日本郵船的辦公大樓,即在基隆火車站旁邊。這兩棟建築皆由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森山松之助及井手薰所設計,是台灣歷史上的經典建築。當時旅客往來日本─台灣,搭乘「內台航線」的帝國玄關,即在此處。 

20210728-基隆港貨櫃碼頭,貨輪。(顏麟宇攝)
基隆港貨櫃碼頭,貨輪。(資料照,顏麟宇攝)

此外,台灣輸往英美等國的茶、糖、樟腦等商品,也都以基隆為主要出口港,所以基隆港的對外貿易成長驚人,船舶數量及運輸噸位節節上昇。一九二○年代時,基隆港貿易總額曾佔全台一半以上。 

伴隨築港工程而來的,還有城市的建設。一九〇五年基隆便開始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原先的市街佈局改為棋盤式,同時整治市中心的河川,施作運河及碼頭。現代化的機構還包括台灣第一個現代銀行(大阪中立銀行基隆出張所)、大沙灣海水浴場、基隆劇場、公會堂、暖暖淨水場等,基隆在當時台灣是相當先進摩登的城市。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2022基隆輕軌通車跳票!林右昌要不要道歉? 更多文章

二戰爆發後,基隆成為轟炸的目標,許多華美的建築,也在此時毀於砲彈之下,街道更是滿目瘡痍。前述大阪商船會社基隆支店即毀於空襲戰火,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則倖免於難,許多珍貴建築物消失的同時,港區內留下更多因戰爭爆發而產生的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