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困境,近期中國社會陸續發生攻擊外國人的不尋常事件,包括美籍教授在吉林遇襲,日本學童在深圳被刺殺死亡,這一連串攻擊外國人的事件背後,與中國經濟走下坡有關連嗎?面對經濟的困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採取民族主義手法來移轉內部不滿情緒嗎?
賴清德總統率團訪問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帛琉等三個友邦,將過境夏威夷、關島等,中共自11月28日晚上起擴大台海周邊「聯合戰備警巡」,各型戰機、無人機與軍艦持續騷擾台灣。
日本政治學者高原明生(Akio Takahara)指出,中國經濟走下坡,極權統治者傾向採取民族主義方法以轉移國內不滿情緒,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言,統一台灣是完成民族主義的目標;在美中對峙下,中國為突破第一島鏈,取得橋頭堡,統一台灣更是重大戰略目標。不過,他評估,習近平現階段最優先目標是穩定政權,而不是武力攻打台灣,因為代價與風險太高。
日本東京女子基督教大學傑出訪問教授高原明生,應美國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與日本駐檀香山領事館邀請,22日(台北時間)以「能與中國和平相處嗎」為題,發表視訊演說。高原明生曾擔任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日本政府顧問,專研中國政治、東亞國際關係。
中國經濟走下坡 有基層公務員領不到薪水
近期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有些地方政府公務員被減薪,有些甚至領不到薪水,情勢相當嚴峻。高原明生指出,雖然中國政府推出貨幣與財政政策來提振經濟,但這些措施對民間消費沒有太大影響。近期中國社會陸續發生攻擊外國人的不尋常事件,包括美國教授在吉林遇襲,日本學童在深圳被刺殺死亡,背後原因值得探究。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高原明生指出,「極權統治者傾向尋求一些外部事件來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習近平一直強調國家安全,把國家安全看得比經濟發展還重要。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新修正的《反間諜法》於去年7月施行後,有美國與日本商業人士因此遭拘留或逮捕,現在很多外國商業人士派駐中國,不願意把家人遷移到中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可能因不明原因遭到拘留。
中國經濟陷入困境 社會事件層出不窮
其次,高原明生指出,日本學童遭刺殺身亡,社會所處的大環境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控制資訊,包括社群平台,而在TikTok和其他社群平台上有大量反日的訊息,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大量灌輸民眾愛國教育。
高原明生表示,中國的社群平台許多瘋狂謠言四起,指控日本學校暗藏間諜等等。由於中國的經濟情況不佳,在這樣的背景下,外國人被懷疑是間諜,人們把憤怒發洩在外國人身上,導致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如果中國的經濟情勢進一步惡化,領導人傾向以民族主義手法來處理,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會增加。
(相關報導:
謝錦芳專欄:因應川普2.0,台商布局全球在地化的挑戰
|
更多文章
)
習近平的企圖是讓中國成為世界強權。2017年,習近平在內部演講時曾說,歷史上的世界強權是包括海上與陸上的強權,中國的重要戰略目標是邁向海上與陸上強權的國家。高原明生分析,習近平心中有一個地圖,中國要成為海上強權,必須突破第一島鏈,而台灣位居最關鍵的位置。「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統一台灣是重要的民族主義目標,在當前美中對峙情勢下,中國要贏得這場競爭,必須打破第一島鏈,取得橋頭堡,成為海上強權,因此統一台灣對中國有新的戰略意義。」
從習近平的談話可以發現他的企圖心越來越大。當年歐習會時,習近平曾向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太平洋夠大,可以容下中國與美國。」2023年11月拜習會時,習近平向拜登表示,「世界夠大,可以容下中國與美國。」高原明生分析,從習近平的談話可以發現,他的夢想一直在擴大。
中國會對台灣動武? 高原明生估:短期內可能性不高
各界關切,中國會對台灣動用武力嗎?高原明生預估,「短期內可能性不高,因為目前對習近平最重要是穩定政權,鞏固權力,而不是統一台灣,此時攻打台灣的風險太大了,如果台灣周圍爆發敵對行動,那麼台灣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包括日本、韓國都完了,因為我們非常依賴台灣海峽的運輸,一旦遭到封鎖,這將對全球經濟掀起巨大海嘯。歐洲國家非常清楚問題的嚴重性,近期紛紛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希望這個區域避免爆發敵對行動,他們很清楚台灣海峽的安全攸關全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中國的《孫子兵法》提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高原明生認為,「此時對習近平而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能是最佳的方式。中國共產黨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包括經濟手段、文化、滲透、操弄資訊等,他們多年來一直在進行,未來強度可能增加。」
今年10月,中國在台灣海峽發動聯合利劍軍演。高原明生指出,中國採取切香腸策略,不僅在台灣海峽,也在南海與菲律賓發生摩擦,同時也對日本尖閣諸島(釣魚台群島)附近日本人施加壓力。所有周邊的鄰國都感受到中國施加的壓力。
日本民調:逾9成日人對中國持負面印象
根據日本民調,日本人去年有92.2%對中國的印象不佳,高原明生預估,今年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數據可能更高。至於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民調高低起伏變化很大,基本上與中國赴日本觀光的人數成正相關,越多中國觀光客赴日本旅遊,他們對日本的印象也改觀。傳統上中國對日本的印象受到官方愛國教育的影響,而這些資訊內容主要是負面的,因此多數中國人對日本持有負面印象。
高原明生以2010年發生拖網漁船事件為例,一艘中國拖網漁船與兩艘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擦撞,中國新華社圖示版本與事實有出入,與日本公布的現場錄影版本不同,從錄影內容來看,實際上是中國拖網漁船擦撞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尾部,因此雙方資訊差距是一個大問題。
高原明生建議 採取戰略忍耐 保持競爭又合作
「目前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在經濟安全方面。」高原明生表示,「中國自2004年起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與中國一方面激烈競爭,另方面有密切合作關係,而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兩難。」日本必須評估,如果停止與中國合作,日本能夠維持競爭力嗎?如果日本經濟停滯,如何與中國競爭?所以,他認為,「日本必須盡所有能力維持和平,維持權力的平衡,日本必須增加軍事預算,同時與中國進行合作,雙管齊下持續與中國進行對話,強調和平的重要性。」
(相關報導:
謝錦芳專欄:因應川普2.0,台商布局全球在地化的挑戰
|
更多文章
)
如何與中國維持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高原明生坦承,「由於競爭越來越激烈,要維持權力的平衡非常困難。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生活在矛盾中,必須維持韌性與智慧。」對於國家領導人而言,必須有深厚的權力基礎走中間路線,有能力說服鷹派與鴿派,走中間路線。這稱為「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這對許多國家都相當困難。
「戰略忍耐」這樣的戰略該維持多久?高原明生認為,一直持續到中國改變,或停止以武力改變現狀。這可能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只有中國人可以改變中國。不過,高原明生表示,「我看見了改變的種子,而且習近平也知道這一點,所以習積極灌輸國家宣傳資訊給人民。」在這一場競賽中,競爭對手可以做的是努力縮小資訊的落差。
與會者提問,獨裁領袖在國內遭遇困境時,可能對外發動戰爭,以轉移國內不滿情緒。那麼中國對外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如何?高原明生表示,歷史上獨裁領袖傾向透過對外發動戰爭或摩擦事件轉移國內不滿情緒,但他評估,中國選擇的目標可能不是台灣或日本,而是其他較容易的目標如印度、越南等,這些國家都非常有警覺。
針對中國經濟困境,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者辜朝明曾指出,中國已經陷入資產負債表式經濟衰退,許多地方政府形同破產,這個現象早在2016年就出現病兆,此時最需要政府財政刺激方案,以提振景氣,不過,由於中國財政赤字占GDP比率相當高,如果擴大推出財政刺激方案,進一步使財政赤字惡化,屆時真正的財政赤字亮出來恐怕會嚇壞投資人。因此,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經濟持續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