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分裂其實沒那麼糟糕?

美國舊金山。(美聯社)

近年來,筆者常聽到美臺民眾對兩地政治極端化的憂慮。特別摘譯安迪.凱斯勒(Andy Kessler)近期在《華爾街日報》專欄《Inside View》中的文章,希望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凱斯勒經常撰文支持資本主義、批評政府過度干預,並提倡個人責任。

華爾街日報專欄:Division Isn’t So Bad

美國文化建立在分裂之上:左派對抗右派、可口可樂對抗百事可樂、俄亥俄州立大學對抗插旗的密西根大學、Classico 對抗 Rao's、紅襪隊對抗洋基隊,還有肯爺(Kanye West)對抗泰勒絲(Taylor Swift)。也許您已經厭倦了,但您無法擺脫這種分裂。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和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之間的橄欖球比賽,是最知名的宿敵對抗之一。「插旗的密西根大學」指的是密西根大學在今年戰勝俄亥俄州立大學後,一名球員將隊旗插在俄亥俄州立主場的草坪上。

Classico 對抗 Rao’s 是義大利麵醬市場中「大眾化經濟」與「精品經濟」的對決;而 Kanye West 對抗 Taylor Swift,則象徵了流行音樂中創意與商業的博弈。

川普曾說過:「我們社會中的不和與分裂必須得到治癒。」拜登則表示,我們必須在「團結與分裂之間做出選擇」。然而,這些目標從未實現,因為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有彌合分裂的利益。因此,我們得到了「龐大的右翼陰謀」和「擊敗自由派」。分裂將持續存在,而其他人則需學會如何應對。

拜登執政時期為了追求權力,鼓吹以身份認同劃分的分裂政策,最終導致民主黨在選舉中失利。川普 2.0 時代可能轉向以本土主義的對抗策略,例如強調「我們先在這裡」或「我們優先本地生產」。這是一場「去白人中心化」(Decentering Whiteness)與「關稅政策」之間的選擇,而選民已經作出了決定。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遺憾的是,焦慮往往占上風。前喜劇演員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或許因為川普時期的創傷壓力,搬到了倫敦。據說其他人也曾威脅要離開,包括艾美莉卡.弗瑞娜(America Ferrera)、莎朗.史東(Sharon Stone)、雪兒(Cher)和蘇菲.特納(Sophie Turner)。好吧,她們可以在薩斯喀徹溫省用 iPad 閱讀《紐約時報》的每日嘆息。據說那裡此時的天氣還不錯。 (相關報導: 德國聖誕市集恐攻:一名沙烏地阿拉伯的精神科醫生,如何在德國的開放社會走向極端 更多文章

「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是加拿大中部的草原省份,西鄰亞伯達省,東接馬尼托巴省,北靠西北地區,南與美國的蒙大拿州(Montana)和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接壤。 

有些人退回到自己舒適的同溫層中。曾經是馬斯克(Elon Musk)的粉絲,現在成了反對者,轉移到了 Twitter 的替代平臺 Bluesky,這個平臺的名字幾乎就像在宣傳:「這裡沒有紅色言論」。有些人則乾脆斷線離開。CNN 和 MSNBC 的觀眾數正在大幅下滑。許多人未來四年可能只會玩  Wor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