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衡觀點:解放軍步步近逼,因應封鎖須加快腳步

由解放軍近來幾次軍事行動可看出,中國正在有序的準備對台封鎖的各項步驟。(資料照,取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近日,中國在浙江、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 7 處空域保留區,對台進行了數十年來最大的軍力展示,並有大量共軍機艦侵擾台海周邊。根據報導,解放軍此次軍事集結是封鎖台灣行動的一環。由解放軍近來幾次軍事行動可看出,中共正在有序的準備對台封鎖的各項步驟。前次舉行的「聯合利劍2024B」演習,針對封鎖台灣港口進行演練。此次除了封鎖外,更強化相應的區域拒止的演練,使得封鎖更接近現實。在此趨勢下,政府須積極應對未來中共可能的封鎖威脅。

台灣港口若遭封鎖,首當其衝的將會是我國能源的進口。台灣有四成發電來自天然氣,四成來自煤炭。天然氣儲存不易,需頻繁透過海上航道進口。封鎖港口將對台灣天然氣供應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導致電力短缺。儘管煤炭的安全存量較高,可維持39天,但仍難抵擋中共較長時間的封鎖。

一般而言,我們可將封鎖期間分為短、中、長期三種。短期封鎖為期數日至兩周,由於時間短,台灣有多種方式可茲因應,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中共無法藉此達到實質戰略效果,只能作為測試及宣示性與威攝性動作。這方面台灣已有一些經驗。例如,中共在裴洛西訪台後執行為期4天的軍演,即是一種短期的類封鎖。

中期封鎖為期兩周至一個月,台灣因物資無法進口而受到短缺的壓力,中共藉此對台灣內部施壓,或迫使美國與中共談判,以解除封鎖情勢。此時台灣的天然氣將不敷使用,必須考慮一些額外措施,包括限電,才能度過危機。

一個月以上的封鎖稱為長期封鎖。長期封鎖的目的是要癱瘓台灣經濟,迫使台灣人民與政府屈服。事實上,封鎖兩周將使天然氣用盡,台灣將喪失40%的電力;封鎖6周將使燃煤用盡,屆時台灣減少的電力將高達八成。如此龐大的缺口,即使動員所有已除役的核電廠、燃煤電廠與雙燃料機組電廠,也遠遠不能填補所缺。雖然需付出高昂代價,但為了迫使台灣上談判桌,中共仍有可能針對台灣港口進行為期一個月以上的長期封鎖。

台灣因應封鎖的方式隨著封鎖期間的長短而有所不同,例如短期封鎖不須限電而長期需要,但除非中國在一開始即明確宣示,一般無法得知封鎖將何時結束。就算中國曾明確指出封鎖結束時間,但也有可能隨時延長。為了確保在整個封鎖期間都有電可用,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則我們皆須假設所有中國的封鎖都是長期封鎖。也就是說,在封鎖一開始就必須實施限電及其他應變措施,以極大化台灣在封鎖下的生存時間。

一般而言,欲維持關鍵設施與必要產業的運行及居民的基本生活功能,至少需保有60%的電力。不管採取甚麼措施,政府都必須設法在封鎖期間內確保有六成電力可用。由於不同的能源對封鎖的脆弱性不同,政府須根據每種能源的發電量與安全存量,調配發電的順序、使用期間與比例。

在因應中共的封鎖上,核能與再生能源顯然是較佳的選擇。核電廠所需的燃料棒通常可以一次儲備數月甚至數年的運作量。這意味著即使台灣遭遇封鎖,仍然可以利用已儲備的燃料棒進行核能發電,繼續產生穩定的電力。 (相關報導: 雙城論壇有條件同意!陸委會:若中共軍事施壓「惡化」,隨時延後活動 更多文章

再生能源多為自主能源,可由國內自行生產,無須透過進口。但並非所有種類的再生能源都對中共封鎖免疫。離岸風力因地理位置關係,在中共進行海上封鎖時極具脆弱性。解放軍可針對海底電纜或海上變電站進行破壞,造成電力輸送中斷。太陽能、地熱、與水力發電則是相對安全的再生能源。

苗栗竹南外海風力發電機組。(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離岸風力易遭破壞,並非理想目標。但離岸風力將是台灣再生能源的大宗,剔除之後,台灣可開發的再生能源將有限。(資料照,盧逸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