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大陸高校師生團的一位同學在祝賀台灣的棒球隊取得冠軍時用了一個「中國台北」而不是「中華台北」的稱呼,招來民進黨的圍攻,討伐之聲不絕於耳。
回顧並整理體育界裡「中國台北」和「中華台北」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這場政治風波的起因。
「中華台北」和「中國台北」兩個稱呼都來自於同一個英語表達Chinese Taipei 。這個英文名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用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國際奧委會的席位一直由中華民國所擁有。 1953年韓戰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加入了國際奧委會。由於國際奧委會並未取消中華民國的會員資格,為了避免「兩個中國」局面的出現,本著「有我無他,有他無我」的邏輯,北京於1959 年宣布退出了國際奧委會。
隨著1971年第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奧委會也於1979年在日本名古屋通過了恢復中國奧委會席位的決議,也即《名古屋決議》 。
不過,不同於聯大決議,奧委會的《名古屋決議》在恢復中國席位的同時,並未剝奪台灣的會員資格,也未將台灣體育組織排除在外,而是允許中國和台灣分別以國家和地區的名義並存於國際奧委會大家庭。
中國對國際奧委會的決議表示接受,但前提是台灣的體育組織名稱不得冠以「中華民國」的字樣,也不得使用中華民國的國旗、國歌及任何代表中華民國的主權象徵。根據媒體後來的報道,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可以選擇的名稱之一是「台灣」 ,但這一提議被蔣介石所拒絕,大概是因為「台灣」是一個地方名字,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感覺用台灣表示中華民國是一種矮化,中華民國政府斷然不能接受。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爭執、討論,台灣體育組織於1981年在國際奧委會的《洛桑決議》上簽字畫押,最終接受了改名、改旗、改歌的要求。確認了新的名稱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以Chinese Taipei 代表台灣「地區」而非台灣「國家」是國際奧委會《洛桑決議》的首創,也是其精髓。由此開啟了中國和台灣在奧運並存的所謂「奧運模式」(或稱「奧會模式」)。這一模式很快就擴展到其他國際體育組織和運動會。大陸和台灣運動員能夠分別在中國和Chinese Taipei的名義之下,在國際體壇上同場競技,同台比拼。
《洛桑協議》用英文書寫,沒有官方的中文版。英文名稱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四個字裡,後三個字大陸和台灣的翻譯相同,即「台北奧會」。但對第一個字Chinese,大陸和台灣的翻譯相似卻不相同。大陸譯為「中國」,台灣方面譯為「中華」。從詞彙翻譯的角度來說都說得通,漢語的「中國」或「中華」都可譯為英語的Chinese。
(相關報導:
風評:王義川初登場vs.馬英九被封關
|
更多文章
)
從政治的角度,海峽兩岸各自選擇了自認為正確或對自己有利的翻譯。大陸選的「中國台北」認為「中國」和「台北」之間是領屬關係,也即暗示台北屬於中國。台灣選的「中華台北」一是因為台北屬於中華而不是屬於中國,二是名稱至少還保留了「中華民國」國號中的頭兩個字。兩岸對Chinese的翻譯取捨是真正的一中各表,各取所需,各取所願。雙方為此打了好幾年口水仗。
為了解決「中華台北」和「中國台北」的爭議,1989年4月6日台灣奧委會和大陸奧委會在香港簽署了協議,這次用的是中文。雙方同意在大陸舉辦的正式運動會或體育賽事上,稱呼台灣體育團隊及組織時,官方文件的中文名稱為「中華台北」。官方文件中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可以說是兩岸體育界1989年達成的「八九共識」。
不過「八九共識」標示的是官方文件,對大陸媒體並沒有強制的規定,對一般老百姓更是沒有任何約束力。大陸媒體時用「中華台北」,時用「中國台北」,叫法並不總是一致。有時會根據兩岸關係的好壞變化,進行選擇性的使用。至於海峽兩岸的一般民眾使用哪一種名字來指稱台灣體育組織完全是個人的喜好。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由於兩岸關係舒緩,大陸媒體經常使用「中華台北」的稱謂。 2022年大陸國台辦用了「中國台北」指稱參加北京冬奧會的台灣體育代表團,但在冬奧會開幕式上,司儀唱名台灣隊時英語用的是Chinese Taipei,漢語用的是「中華台北」而非「中國台北」。
需要指出的是,Chinese Taipei 已形成一個固定的搭配和用法,表示特定的含義。在「奧運模式」下, Chinese Taipei 指稱的就是台灣。 Chinese Taipei 成了台灣的代名詞。
這項「奧運模式」從最初的體育界逐漸拓展到其他國際領域,並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在不涉及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中,如果有台灣參加,就使用Chinese Taipei 的稱謂來代表台灣。例如,台灣用Chinese Taipei 的名稱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過世界衛生大會。台灣在亞太經合組織的會籍也使用Chinese Taipei的稱號。
Chinese Taipei 這項固定搭配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名詞。即使將Chinese翻譯為「中華」,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用它修飾其他台灣城市,例如我們不太可能聽到「中華高雄」或「中華台南」的說法。一般也不用「中華」修飾大陸的城市,不說「中華北京」或「中華上海」。
參加奧運的台灣體育組織從最初的「中華民國隊」到如今的「中華台北隊」,兩個名稱之間文字上的演變凸顯了歷史上的起承轉合,而不變的是「中華」。
大陸應該感到慶幸,當年的蔣介石政府在決定台灣奧委會的名稱時選擇了Chinese Taipei 而拒絕了Taiwan。名稱冠以Chinese,不論譯為「中國」還是「中華」,都將寶島和大陸拴綁在了一起。
從某種意義上,蔣介石政府也是一中的堅持者。就奧會會員資格來說,蔣政府未採納兩個中國,也反對一中一台,幾次拒絕以Taiwan的名義加入奧運。1960年代的羅馬奧運會,官方報告將中華民國的奧運代表隊稱作Chinese Republic of Formosa(福爾摩沙)。 1964年的東京奧運和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其官方文件裡將中華民國的奧運代表隊稱作Taiwan,對此蔣政府連續3年提出抗議。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被臨時要求改隊名為Taiwan 而大為不滿,甚至憤而退出了該屆奧運會。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民黨執政的台灣政府當年數次拋棄、拒絕的「台灣」名稱,如今卻成了民進黨政府朝思暮想的香餑餑。秉持著「台獨」理念的民進黨執政以來一直在推動「去中國化」,恨不得將「中」字從所有名稱、招牌裡全抹掉。其目的就是要切斷台灣和大陸歷史上的連結。
不過如果以為將台灣的球隊冠以「中華」而非「中國」,台灣就和中國脫離了乾系,那就未免太天真無知,癡人說夢了。
「中華」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中華」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繫。
古代文獻裡「中華」不僅指地理層面上的中國全境,還有代表「文化中國」的更深一層意思。近代梁啟超先生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1904年)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過詳細說明:「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不管台灣的球隊冠以何種名稱也無法改變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無法改變深植於兩岸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更無法割斷兩岸之間的歷史聯繫和血脈親情。
(相關報導:
風評:王義川初登場vs.馬英九被封關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