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當代兩岸關係的基石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經用「大三角」來形容美國、中國與台灣的三角關係,然後又用「小三角」來形容中共、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三角關係。(資料照,陳明仁攝)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先生,曾經用「大三角」來形容美國、大陸與台灣的三角關係,然後又用「小三角」來形容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的三角關係。只要「大三角」與「小三角」的關係都能維持平衡,海峽兩岸就能確保和平與穩定。

而2019年1月1日,正好就是「大三角」與「小三角」這兩大三角關係確立的40周年。所謂的「大三角關係」,就是美國正式將對中國政府的承認對象由台北的中華民國轉移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執行「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政府表達了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尊重。

可美國雖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並從1979年1月1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是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立場僅保持「認知」。為了確保台澎金馬地區人民的權益不被犧牲,美國國會還在同一天通過了《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美國政府根據《台灣關係法》,鼓勵兩岸政府經由政治協商的方式,和平解決彼此的分歧。不過無論是台灣推動法理獨立還是中共武力犯台,都被美國定義為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為,並予以堅決的反對。所以包括軍售在內,美國仍維持與台灣的安全合作關係。

至於「小三角」關係,則奠基於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在1979年1月1日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第五次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與前面四次發表的內容不太一樣,這次中共明確宣告解除了對中國國民黨的敵意,表達推動「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誠意。

國民黨有沒有接受鄧小平「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建議,或者是在多大的程度上接受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建議,不同立場的人有各自的解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979年以前中共結合黨外勢力對付國民黨的「小三角」關係,確實因為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開始有了根本的改變。

「輸出革命」戰略下的對台政策

雖然自1945年光復以來,台灣就被中國共產黨視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中共的對台政策卻與毛澤東在冷戰時代推動的「輸出革命」戰略息息相關。一來台灣接受日本統治50年,又被共產國際劃分到日本共產黨的管轄範圍之內,對中共而言一直屬於「半個外國」的範疇。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與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舉行歷史性會談(AP)
中共的對台政策卻與毛澤東在冷戰時代推動的「輸出革命」戰略息息相關。(資料照,AP)

二來則是台灣雖然是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但在中共眼中實屬美國的勢力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實際管轄過台灣一分一秒的事實,其實北京當局自己比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還要清楚。因此解放台灣在性質上與收復香港、澳門一樣,還具備高度「反帝國主義」的特質。

畢竟國民政府能夠收復台灣,並在島上建立統治的基礎來自於美軍提供的海空軍協助。中共不只是從國共內戰的角度出發,反對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統治,同時還必須要擔心親美的國民政府會協助美國把台灣建設成針對自己,甚至於蘇聯還有其他亞洲共產主義國家的海空軍基地。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麵包的淡淡哀傷 更多文章

所以抗戰勝利後不久,蔡孝乾與張志忠兩位台籍共產黨員受延安之命返回台灣進行潛伏工作。他們與謝雪紅、蘇新以及簡吉等老台共會合,不只發展以顛覆國府統治為目標的紅色地下組織,還在台灣的青年學子中鼓吹反美意識。甚至早在「二二八事變」爆發前的一個月,他們就在台北串連起了一次反美學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