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表現良好——通膨相較2022年6月的高峰大幅下降、基本商品價格的漲幅放緩;聯準會開始降息、借貸成本降低;經濟持續以穩健的速度成長、2023年失業率降低到54年來最低水準,並維持在理想範圍內——但大多數美國民眾並不同意,這也是民主黨人誤判局勢,輸掉白宮大選的主因之一。
《華爾街日報》6日指出,從他們採訪的數百名美國人中可以歸結出,政府亮眼的經濟數據與美國老百姓長期的感受嚴重脫節,儘管民主黨大力宣揚經濟實力,但在許多選民眼中,美國經濟甚至已經崩潰。
就數據而言,一切看起來都很棒,但大多美國人還沒從疫情後各種飆漲的商品價格中緩過來,許多人買不起房、被日常生活開銷壓得喘不過氣、幾乎沒有人相信美國夢還有實現的機會。
「我們太累了」
內華達州36歲美髮師迪安東尼奧(Amanda DiAntonio)向《華爾街日報》說:「我們太累了。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很累,就像過去四年來有隻腳一直踩在美國人民的胸口上一樣」,她將票投給了川普(Donald Trump),因為她相信川普會使受薪階級再次享受生活。
2024年11月5日。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於密西根州的造勢活動場上,支持者大聲歡呼。(AP)
迪安東尼奧指責拜登(Joe Biden)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把美國經濟給搞砸了,讓美國人不再能夠負擔得起他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像是買房子或去度假。她表示,五年前她和丈夫的積蓄幾乎足以負擔一套房子的頭期款,但現在,光是每個月的房租就讓他們備感壓力,而且常常需要挪用購屋存款來支付不斷膨脹的帳單,他們已經不敢想購屋的事了。
「賀錦麗不懂我的痛苦」
伊利諾州的阿布拉莫維齊(Chris Abramowicz)育有9個孩子,還有一個即將出生,他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他非常後悔在2020年時投票給拜登。食品雜貨價格的飛漲令他惱火,而自由派政客堅持認為經濟正在蓬勃發展更是火上澆油,他指責賀錦麗根本不理解老百姓的痛苦。
新冠疫情後出現的高通膨使經濟成為選民最在意的議題。拜登任內通膨率飆升,儘管最近有所降溫,但物價仍遠高於川普卸任時的水準;美國勞工部今年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相較2021年1月高出近20%,這是自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執政前四年以來,單一總統任期內的最大漲幅。
房價房貸都在漲
汽車和房屋貸款利率也在上升。根據房地美(Freddie Mac),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的平均利率從拜登上任時的不到3%攀升至去年的7.8%,創下數十年來的新高。此後已降至 6.7%。房價同時也在飆升,使許多家庭越來越難買第一棟房子。根據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NAR)的住房負擔能力指數,美國人現在處在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最糟的負擔水準。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的完勝,美國的怒火
|
更多文章
)
根據《華爾街日報》/NORC今年7月的民調,89%的受訪者表示擁有自己的住房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但只有10%的受訪者認為這個目標很容易或有點容易實現。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李奇(Demarion Richey)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五年前他可以買一套房子,但現在不行了。儘管他對川普這個人沒有好感,但:「他擔任總統時,我們的經濟非常好。拜登和賀錦麗上台後,情況就開始走下坡。」
《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許多受薪階級認為,大學文憑是進入中產階級的門票;但現在他們開始懷疑了。紐澤西州的柯爾塔左夫婦(Mr. and Mrs. Cortazzo)在這次大選中支持川普,他們抱怨道:「我們上了大學,我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求升遷,我們做了社會告訴我們要做的事,但感覺我們卻因此受到懲罰」。
儘管他們各自都有6位數的年收,但每個月1500美元的托兒費用讓他們不敢再生第二胎:「如果你有能力擁有一個大家庭,這在現在幾乎是一種地位的象徵,這比擁有一輛豪車更令人佩服,因為你知道它要花多少錢。」
「人們活在自己的個人經驗中」
美國金融評論家、《In This Economy?》的作者斯坎倫(Kyla Scanlon)表示,經濟數據與消費者信心之間的差距非常重要;她創造了「氛圍衰退」(Vibecession)一詞來描述數據與大眾對經濟感受間的差異。斯坎倫向「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說:「我認為人們對經濟總是有很多錯覺⋯⋯這非常個人化」,這在今年大選尤為明顯,通常執政黨會受益於強勁的經濟表現:「但在全國舞臺上談論(經濟)非常困難,因為你講的是平均水準,可是人們並不生活在平均中,人們活在自己的個人經歷中。」
老百姓為何感覺「經濟差」?
「Vox」7日整理出三大原因,解釋為什麼大多數美國人仍覺得經濟很差。
通膨後座力
儘管目前通膨率已從疫情後高點9.1%降至2.4%,但美國人無論在經濟、還是心理上都仍未恢復。
平均薪資漲幅追上了通膨,但成長的幅度並不一致:收入最低的勞工的工資漲幅最大,尤其是在休閒和旅宿業,但對於廣告、化工製造等其他行業,他們的工資相對通膨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即使薪資漲幅超過通膨率,也無助於緩解價格帶來的衝擊。「Vox」表示,消費者心中各自有個「參考價格」——即他們認為購買生活用品的合理價格。
當理想價格和實際價格有落差時,消費者就會覺得東西太貴了!儘管每個人心中的參考價格會有所改變,但變化通常緩慢,與正常的通膨速度(每年約2%)相近;近年來,通膨速度快於消費者預期,這使得大多數人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更為強烈。
「Vox」指出,消費者也常誤會通膨的本質,它只有一個方向:當通膨率下降時,這只是意味著商品價格上漲的速度放慢了,並不是東西會變便宜。商品價格下跌(通貨緊縮)的情況可能發生,但很少見,而且通常是令人擔憂的經濟警訊,如果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費用減少,那麼支付給生產和銷售商品的勞工的錢就會減少,從而導致整體消費支出減少和經濟成長放緩。
就業市場低迷
疫情後的「大辭職」時代——雇主缺工、勞工能自由選擇工作和要求更高薪水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美國近幾個月失業率上升到4.1%、就業成長放緩至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此外,整體來說,人們待業的時間也更長:今年10月,有160萬美國人失業至少27週;而去年同月僅有130萬人。許多勞工也可能發現自己的工作條件不夠好,陷入不斷兼職或做一些沒有成長空間的工作,根據「The Burning Glass Institute」2月報告,這對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說尤其如此。一些行業也在裁員,包括製造業和臨時支援服務業,自2022年3月以來,總共減少了57萬7000個工作機會。
整體失業率並沒有辦法反映到這些細節,因此即使經濟學家從數據來看認為美國仍屬於低失業率,但多數美國人的實際生活並沒有那麼樂觀。
錢越來越少,債務卻越來越多
「Vox」指出,在一系列刺激措施後,美國人在疫情期間的儲蓄率出現短暫飆升,但現在的儲蓄率則低於疫情前。此外,聯準會數據顯示,在2022年開始升息以抑制通膨之前,信用卡平均借貸利率為14.6%;截至今年8月,即聯準會首次降息之前,該利率為21.8%。 這形成了一個循環:美國人的錢變少,所以他們借更多錢;而由於利率很高,借貸變得更貴,他們的錢就更少。
美國人正在從他們已經耗盡的儲蓄中擠出現金,並透過信用卡和其他循環信貸方案累積債務,截至10月,美國信用卡債務總額達到歷史新高的1.14兆美元,平均每人負債8000美元。信用卡拖欠率也有所上升,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同時背負著高額學貸。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的完勝,美國的怒火
|
更多文章
)
這可能是許多美國人懷念川普執政時的部分原因,當時他們手上有更多現金、而沒有那麼多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