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美國大選已經讓全球都感覺到受到影響,賀錦麗若當選, 現今的國際局勢可能還維持現況,但是若是川普當選,世局勢必將發生巨變。
川普自恃有魅力能夠在當選後馬上中止俄烏戰與中東亂局。問題是光是中東局勢,納坦雅胡說停就會停嗎?伊朗對於以軍在10月26所發動的第二次報復攻擊之後,揚言會「再報復」,換言之,即便川普當選,伊朗還有黎巴嫰與巴勒斯坦在遭以軍如此壓迫與種族滅絕之後,會輕易走上談判桌上嗎?沒有給巴勒斯坦人民一個交代,中東和平不是新任美國總統一句話就可能擺平的。
同樣俄烏戰事也是如此。和我們關係最迫切的兩岸關係,川普一句話對中國要徽100%至200%關稅,對我方則說要繳「保護費」,川普的對外關係一律都用「錢」來衡量,這樣的只問錢而不論友誼或道義,我方真得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一個人的身上嗎? 還是我們必須重新考慮走自己的路呢?在賴政府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讓我們先從中東局勢中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相互報復時所提供的教訓來供賴政府參考。
(1)伊朗對以色列首度相互報復:4月13日伊朗對以色列發動首次飛彈攻擊,報復以色列對其駐大馬士革領事館的襲擊。
6天之後,以色列在4月19凌晨對伊朗中部核設施要地伊斯法罕展開飛彈攻擊,報復伊朗13日大規模空襲以色列。(當天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生日)
(2)伊朗對以色列再度相互報復:伊朗在10月1日再度發動的飛彈攻擊以色列行動,出師的理由是在報復以色列接連「斬首」哈瑪斯與真主黨的領袖,其中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是在德黑蘭遭狙擊喪生,對伊朗來說當然是掛不住面子,更牽涉到國安問題,可是從七月一直說到九月,都未動手。顯然伊朗考慮到區域政治問題,終於在10月1日出手。
以色列在遭受伊朗攻擊之後,也說要報復,不過美方一開始並不支持, 拜登後來同意以方計畫,不過遭媒體洩露而暫緩。可是納坦雅胡顯然下定了決心,最後還是修改了計畫不攻擊伊朗核武設施與石油設施的前提下在10月26日發動夜襲伊朗行動,以方的回應行動拖了25日之久才付諸實施。
(3)國際與區域反應:兩次的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互相報復行動中,第一次雙方採取都是飛彈與無人機的聯合攻擊,以軍由戰機發射飛彈。伊朗選擇攻擊以色列南部內蓋夫(Néguev) 最重要的空軍基地;以色列反擊則針對伊朗中部核設施要地伊斯法罕。第二次伊朗還是動用飛彈與無人機夜襲以色列戰略重地;以色列則用戰鬥機夜襲伊朗製造飛彈工廠與軍事要地。
雙方兩次報復行動,第一次以軍隔六天就快速回擊,可是到了第二次則以軍隔了25日才回擊,明顯地雙方都受到國際壓力, 特別是來自美國的「關切」。
(1)伊朗與以色列首度相互報復行動:由於以色列在4月1日F-35戰機發射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飛彈攻擊中造成8名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成員身亡,包括聖城部隊(Quds Force)外國作戰部門的兩名指揮官。因此在4月13日伊朗的行動針對戈蘭高地與以色列南部內蓋夫空軍基地(F3-5戰機基地),伊朗宣稱「發射的導彈中有一半成功擊中目標」,造成了內蓋夫基地「嚴重破壞」;以軍回應,表示已經攔下伊朗99%的攻擊,只有一處軍事基地輕微損傷,但有12人因此受傷。
以色列的報復行動選在4月19日凌晨,以軍對伊朗中部核設施要地伊斯法罕展開飛彈攻擊,來報復伊朗13日大規模空襲以色列。中部地區伊斯法罕省卡賈瓦里斯坦(Qahjavaristan)傳出爆炸聲,卡賈瓦里斯坦靠近伊斯法罕機場和陸軍航空兵第8謝卡里(the 8th Shekhari)基地。另外伊朗有數個核設施位在伊斯法罕省,其中包括鈾濃縮計畫的核心納坦茲(Natanz)設施。
不過,伊朗當局極力淡化此事,否認有飛彈攻擊,伊斯法罕空軍基地並未被攻擊。聯合國原能總署(IAEA)證實,伊斯法罕的核設施並未受損。
綜合整理:在戰略上,伊朗與以色列都宣稱是為了報復對方,不過伊朗首度用飛彈結合無人機,從本土與黎南與葉門,試探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統能耐,德黑蘭已初步能掌握到以軍鐵穹系統部署與反應模式。
相對地,以色列雖然針對伊中部伊斯法罕省進行攻擊,但是核設施部分顯然沒有擊中,幾處爆炸聲,依著伊朗的說法:伊斯法罕一處空軍基地遭攻擊,但是由小型無人機發動空襲,而非飛彈,且無人機可能是由伊朗境內起飛,伊朗的雷達系統並未偵測到有不明飛行物進入領空。以軍戰略目標顯然警告意味比較重。
在戰術上,伊朗與以色列都啟動了飛彈與無人機,伊朗結合黎巴嫩真主黨和葉門胡塞叛軍也發動了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以色列的戰機結合無人機進行攻擊,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若是從伊朗境內起飛的話,意味著以色列對伊朗的「滲透」情況嚴重啊!
(2)伊朗與以色列再度相互報復行動:基本上以色列與伊朗都不是在第一時間就了報復性行動,既是報復選擇目標也以軍事性與戰略性為第一優先考慮,像伊朗10月1日攻擊以色列的飛彈大都落在三個地點:分別是以色列最高情報單位「摩薩德」總部、內瓦蒂姆空軍基地、及特諾夫空軍基地,三處都是以色列與美方情報人員的聚集點。
相對地,以色列在排除核武、石油等戰略目標之後,以軍的報復行動設定為戰略性目標,10月26日針對德黑蘭附近及伊朗西部飛彈工廠和其他地點進行攻擊;第一波聚焦突襲伊朗防空系統,第二、第三波針對飛彈和無人機基地及武器製造設施精確攻擊。
相對地,以軍採取夜襲,動用超過100架飛機,其中還有最先進的F-35戰機,這種戰機擅長躲避雷達偵測。在第一波攻擊了包括三組由俄羅斯提供的S-300防空系統。另有一組防空系統也遭擊。伊朗的防空系統幾乎無法使用。經過第二波與第三波的攻擊後,以軍機順利返航,遠離以色列邊界的地方(大約1600公里)發動攻擊並安全返航。總計約四個小時。
綜合整理:從哈瑪斯在2023年10月7日發動突襲,真主黨從黎南對以色列境內發火箭炮與飛彈等再加上伊朗本土的中程飛彈。伊朗採取的是多向齊攻以色列,企圖「壓制」以色列的氣
焰。無人機配合導彈顯然是消耗以軍防空系統與創造破壞以色列境內重要軍事設施的良機。
以色列的回擊,第一次以飛彈與無人機警告性地攻擊,第二次則採取戰機「精確攻擊」,先進攻伊朗的防空系統S-300,再攻擊重要軍事基地。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在未來的區域作戰「破壞性角色」愈來愈被重視與被運用。
(1)伊朗的矛vs.以色列的盾:2024年4月13日伊朗由本土對以色列首度發動飛彈攻擊行動,當時伊朗共發射了185架自殺式無人機、36枚巡弋飛彈,以及110枚射程可能超過1,000公里的中程彈道飛彈,「但所有無人機都在境外被擊落,沒有一架進入以色列領空。」其他99%的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也都在命中目標前被防空系統攔截,僅有零星的彈道飛彈穿過以國南部防線,並擊中南方沙漠、駐有F-35匿蹤戰鬥機的內瓦蒂姆空軍基地(Nevatim Airbase),造成基地設施輕微損失。
大約半年後伊朗對以色再度發動飛彈攻擊,以色列在10月1日承受伊朗的飛彈夜襲中,鐵穹等多層防衛系統發揮功能,伊朗飛彈攻擊歷時約1小時,但大多數都遭到攔截,以色列官方指出「未傳出有人員傷亡,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以色列的多層防空系統。」以方表示沒有造成嚴重損害或傷亡,許多市民暫時疏散至庇護設施。特拉維夫地區有2人被飛彈破片波及受了輕傷;巴勒斯坦官方通訊社《WAFA》報導,約旦河西岸城市耶利哥(Jericho)有一名38歲巴勒斯坦男子被流彈波及而亡。
根據CNN的報導,伊朗飛彈大致落在3個地點,分別是以色列最高情報單位「摩薩德」總部、內瓦蒂姆空軍基地、及特諾夫空軍基地,影像顯示至少2顆飛彈落在特拉維夫的格利洛特(Glilot)基地,也就是摩薩德總部附近,當地是人口稠密的住宅與商業區。
儘管以色列除了動員多層防空系統來化解伊朗飛彈的攻擊,同時也疏散特拉維夫等地市民至比庇護地區。不過仍有部分飛彈落入市區與以色列空軍基地。根據衛星影像和社交影音顯示,伊朗一枚接一枚飛彈擊中內蓋夫沙漠(Negev)的內瓦蒂姆空軍基地,並引發至少二次爆炸,初估約32 枚飛彈射入這個基地,不過仍發生有二次爆炸,顯示以色列的防空系統仍有漏洞,伊朗的攻擊實際上比先前承認的更有效。美軍事專家就表示:「伊朗已證明只要有意願,就有能力重創以色列」。
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受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基地內的辦公大樓和維修區,戰機、無人機、其他飛機、彈藥及關鍵基礎設施均未受到影響。儘管以色列軍方試圖淡化損害程度,但衛星影像顯示飛機棚屋頂破損,這讓外界對伊朗飛彈的精準度及其潛在破壞力感到擔憂。
(相關報導:
風評:看不見陳啟昱,想起趙嘉寶─司法雙標是賴清德的不周
|
更多文章
)
(2)以色列的矛vs.伊朗的盾:以色列在4月19日凌晨已對伊朗中部核設施要地伊斯法罕展開飛彈攻擊,伊朗輕描淡指出這些都是由小型無人機發動空襲,而非飛彈,且無人機可能是由伊朗境內起飛,伊朗的雷達系統並未偵測到有不明飛行物進入領空。伊斯法罕一座機場附近發生爆炸,並稱伊朗在多個省份啟動了防空系統。另外,以色列襲擊敘利亞德拉(Deraa)省的一個敘軍雷達陣地,該陣地探測到以色列飛機進入敘利亞領空。當時顯示有大批以國軍機在德拉上空密集飛行。從這個訊自完全打臉伊朗說「沒有以軍飛彈,只有從伊朗境內的無人機攻擊」。以軍軍機鎖定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軍事基地, 先是摧毀沿線伊朗與其盟國的防空系統,再攻擊鎖定的伊朗軍事基地。這個模式在第二次報復伊朗時更加精確與擴大規模。
整理以軍的攻擊模式:以軍設定對伊朗攻擊的戰略目標之後,利用深夜到拂曉時段發動攻擊。戰術攻擊主要由戰鬥機群波段攻擊,先是摧毀伊朗與其盟國的雷達設施,以防被伊朗偵查到。接著戰機進入伊朗領土時結合無人機先行摧毀伊朗的防空系統如S-300,再進行對鎖定的軍事目標飛彈精確攻擊。從媒體採訪的背景上空爆炸的情況應該就是伊朗的防空系統啟動,而在地面上的爆炸聲則是以軍飛彈造成的攻擊結果。而檢視伊朗公布的無人機殘骸,這些都是伊朗防空系統的戰果,可是對於阻絕以軍的飛彈有沒有效果,接著以軍戰機均能全身而退,顯示伊朗的防空機制與對抗以軍的第一擊反擊能力強有進步,還是需要加強。
(四)從以色列與伊朗在報復行動中的相互第一擊中,我們得到什麼教訓?
(1)如何因應對手所選擇發動的第一擊攻擊時間:擺開報復的政治用語,以色列與伊朗雙方的相互攻擊中,都是利用夜間到拂曉來攻擊,主要目的除了是夜間攻擊對方的雷達與防空系統比較不容易掌握,所以容易收到制敵機先的「突襲效應」。更重要的還是要躲開對方的防空系統,創造出鎖定破壞重要的戰略目標的成果。所以,若是共軍選在夜間或拂曉對我發動攻台第一擊時,我方的空防能力與部署能否承擔起共軍這第一擊的攻擊呢?(共軍「聯合利劍2024-B」就是拂曉攻擊)
(2)「飛彈+無人機」的第一擊與「戰機+無人機」的第一擊如何因應:伊朗的實力擁有大批的導彈與無人機,並結合地緣上相關的盟國同時發動對以色列的聯合攻擊,企圖讓以色列無法兼顧而創造更大的破壞效果。我方是否擁有類似以色列的「鐵穹」系統與「多層次防衛系統」來因應這種變局?同樣地以色列以「戰機+無人機」進攻,讓擁有大量飛彈與無人機的伊朗, 在第一波雷達與防空系統被摧毀之後而很難再發動反攻擊來殲滅來襲的以軍軍機。換言之,伊朗與以色列都在第一擊中企圖突破對方的防衛系統,爭取到制空優勢,以利發動後續的 大戰果攻擊。
再看共軍「聯合利劍2024-B」演練的鎖台作戰,在拂曉之前已經發動了「飛彈+無人機」的攻擊了,拂曉的同步包圍「戰機+無人機」是進一步地擴大戰果,我方在承受第一擊之後,又如何來面對緊接來的鎖台攻勢呢?
(3)當鐵穹或S-300出現破洞時,或全境都在「無人機+飛彈」 或「戰機+無人機」攻擊下,如何應變?儘管以色列有鐵穹系統與多層次防 系統,可是在因應伊朗第一次與第二次的攻擊中,美國的預警系統與防空系統同樣暗助以色列,化解了以色列不少鐵穹所顧不上的漏洞。而伊朗在以軍軍機攻擊下它的防空系統還能啟動而擋下以色列的無人機,看來伊朗也不斷在提升它的防空系統的部署與機動移動能力。
(相關報導:
風評:看不見陳啟昱,想起趙嘉寶─司法雙標是賴清德的不周
|
更多文章
)
再觀察共軍「聯合利劍2024-B」航母遼寧號在我東部海域在夜間殲15與殲16起降頻繁,換言之,共軍已經秀出有能力執行「無人機+飛彈」與「戰機+無人機」的第一擊進攻。若是再加上航路母山東號的雙航母作戰,同時阻絕來自美、日韓與菲律賓或南海來的聲援,屆時台灣將成為孤島,這個情境如何自立更生呢?
(4)檢視以色列的多層次防衛系統與伊朗的S-300系統,我方呢?以色列的防衛主要有三種系統,包括「鐵穹」系統(Iron Dome system)、「大衛投石索」(David's Sling)和「箭」式系統(Arrow system),各有不同用途。其中「鐵穹」是以國最著名的系統,用來攔截4至70公里範圍內的短程火箭、炮彈和迫擊炮。「大衛投石索」旨在摧毀距離最遠300公里的遠程火箭、巡航飛彈,以及中程或遠程飛彈。「箭」式系統則可防禦2,400公里外的中程和遠程彈道飛彈。以色列各地都有「鐵穹」發射台,各有三到四個發射器,每個發射器有20枚攔截飛彈。
伊朗此次對抗以色列空襲是採取俄製S-300系統,S-300系統是目前俄羅斯空軍的骨幹防空飛彈,總計有超過30個飛彈團在服役。S-300 系統目前主要有S-300V、S-300PMU、S-300PMU-1、S-300PMU-2。
S-300PMU-1/2的系統架構與S-300PMU大致相同,全系統都是由指揮中心、導控站、監控雷達、飛彈與發射架等分系統所組成。上述分系統都是設置在機動性能較強的MAZ-7910 型8X8重型卡車底盤上,提供全系統較佳的機動性能。為了保障全系統的作戰能力,還配備有飛彈運輸裝填車、後勤修理車等,以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援。在沒有準備的陣地部署S-300PMU-2系統,5分鐘便可部署完畢,在行進中完成發射準備的時間也只需5分鐘左右,反應時間相當快速。在中國央視記者現場報導的畫面顯示德黑蘭上空不斷出現爆炸,顯現出來S-300系統正在攔截以色列的飛彈與無人機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