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專文:以色列能,台灣一定能

猶太人的曲折經歷,告訴台灣人為何要有自己的國家。圖為英國首相邱吉爾(左起)、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AP)

台灣人口與澳洲相當,在世界上其實是中型國家,人口規模遠大於荷蘭、比利時等真正的小型國家,台灣產業界在全球多個領域都有一席之地,然而,台灣人卻常常妄自菲薄,自認是「小國」,每當看向美國、日本的發展,就說那是泱泱大國,台灣學不起。

若看向真正的小國,例如遠比台灣小的以色列─兩千年時人口六百萬出頭,2013年才突破八百萬,2020年才突破九百萬─台灣人又會說,猶太人是「上帝選民」,太聰明、太會賺錢、太有戰略眼光、太團結了,以色列受美國關愛有加,是天之驕子,台灣做不到。

1996年台海危機後,美國顧問團來台觀察台灣國軍戰力,評語由《紐約時報》刊出,稱「以為是以色列,沒想到是巴拿馬」,或許這句話坐實了台灣人面對以色列的自卑感。

台灣人對猶太人的了解大多來自華文世界許多財經書籍吹捧各種「猶太致富密碼」,猶太成了會賺錢、精打細算的象徵,以至於1992年知名港劇《大時代》,周慧敏飾演的女主角,因為個性愛錢如命,粵語原本叫「慳妹」,在台灣就翻譯成了「小猶太」。

猶太人、以色列,當然有其優越之處。對猶太人的評價,或許引用邱吉爾的形容最為恰當:「有些人或許喜歡、或許不喜歡猶太人,但不可否認,猶太人絕對是這世界上最可怕、也最傑出的族群。」

邱吉爾家族與猶太人關係密不可分,自邱吉爾的父親藍道爵士起,就結交許多猶太至交,包括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分支領袖,第一代羅斯柴爾德男爵內森羅斯柴爾德,因而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得到大量貸款金援;其他友人還有銀行家莫里斯德赫希,及同是銀行家的恩尼斯特卡塞爾,他在藍道爵士過世後,還繼續提攜邱吉爾,並資助其個人研究圖書館。

邱吉爾父子與英國猶太菁英豪門建立的親密友誼與政商人脈,不僅成為邱吉爾父子從政的龐大政治資產,更同時影響了以色列與英國兩國的命運:邱吉爾率領英國撐過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力挺猶太人建國,是促成以色列誕生的推手之一。除了父親的庇蔭,邱吉爾本身也有許多猶太好友,包括其文學經紀人埃默里里夫斯。

不僅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同樣有不少猶太友人,包括任命為財政部長的小亨利摩根索,新政顧問路易布蘭迪斯、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羅斯福受猶太友人及顧問影響,因而採取對猶太人有利的政策,讓美國猶太人在「新政」中翻身。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領袖「三巨頭」中,猶太人就攻下了其中兩人。直到如今,不管是川普還是拜登,親信中都有猶太人。猶太人的傑出與可怕可見一般。

猶太人的這些成就,並非理所當然,也非一開始就是如此。以美國而言,在羅斯福時代之前,猶太人是處於社會最下層中的最底層。

美國猶太人最大宗來自1880年代俄國排猶時逃來的俄裔族群,抵達時大多一窮二白,聚居在紐約下東區貧民窟,不僅遭美國其他族群瞧不起,連之前先一步移民進來已經站穩腳步的前幾波猶太移民也深怕被他們拖累,竟然不相往來,更不通婚,還各上各的教堂。他們從貧無立錐之地、孤立無援之中拚死奮鬥起家。 (相關報導: 幕後》辦郭台銘案摸到軍人叛國!兩岸諜戰 中國結合台灣黑道滲透基隆、蘇澳軍港 更多文章

1920年代,美國響噹噹的人物,包括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首度飛越大西洋的林白,以及甘迺迪家族中日後甘迺迪總統的父親喬甘迺迪,都是反猶大將,哈佛大學校長洛維爾主張限制猶太學生名額,其他長春藤盟校立即跟進。認為猶太學生占比過高,以希望學生組成符合人口比例為由,限制猶太學生占入學人數比例,導致猶太新生比例從1925年的27.6%,到他退休的1933年僅剩15%。醫藥界、高級俱樂部、高級旅館都不歡迎猶太人,政府部門、法院、醫院、大企業、金融業全數拒聘猶太人,房地產交易界也同樣排擠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