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引進印度移工問題,應從較具體、較實際的面向分析
2023年11月10號傳出我國勞動部將引進印度移工,隨即在台灣社會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正、反意見都有。即使台灣已於2024年2月16號與印度正式簽署「促進僱用印度勞工瞭解備忘錄」,爭議仍未能化解。
關於反對或支持台灣引進印度移工的說法,大都不具體或未能瞭解事實,例如有些持反對意見的台灣人說,印度某方面的犯罪較多;反對這種說法的台灣人則說印度的犯罪率比台灣還低,然而印度人自己都不相信印度官方的犯罪率數據了。況且,印度當地的犯罪率,與未來可能來台的印度移工的犯罪率是兩回事,因為台灣的法治環境與印度不同。
還有,一些支持台灣引進印度移工的人動輒說,在海外工作的印度人有1,800萬人,甚至各國爭搶印度移工云云。事實是,是有約1,800萬印度人居住在海外,但並非全部都是工作者,也有家屬、學生等。而且台灣人常說的移工並非普通移工,而是受特殊法規限制的移工,在海外工作的印度移工中只有一部分是這種特殊移工。
廣義而言,遷移至其他國家工作的人都可稱為外籍移工,然而台灣一般所謂的移工是指低技術,而且受到特殊限制的移工,這主要是指工作及居留有嚴格期限,而且無法或很難在工作若干年後獲得當地永久居留權;在某些國家,這種特殊移工的薪資及其他勞動條件還與當地普通勞工相關法令脫鉤。
為了清楚分別特殊移工及普通移工,本文以下將台灣一般所謂的移工稱為「(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稱呼,日本的「技術實習生」、「特定技能工人」實際上就是(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新加坡持「工作許可准證」(Work Permit, WP)的外籍移工屬於(特殊勞動契約)移工;而在台灣,「移工」一詞大致專指(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台灣人很少稱普通外籍移工為移工,而是用其他詞彙,例如「外籍工作者」稱呼他們。
國人思考引進印度移工時,應從較具體、較實際的方向分析,這樣才能知道台灣想引進印度移工是否切合實際,而其中一個實際問題時:會有多少印度勞工願意而且能夠來台灣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
前面說過,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約1,800萬,但是其中超過半數居住在海灣國家(指「波斯灣阿拉伯國家」)。這表示印度人的向外流動有較顯著的方向性。海外1,800萬印僑中,居住在東亞國家的只是少數,而且印度人在東亞國家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也只佔少數。參考其他東亞國家中印度移工的數量、性質、勞動條件、相關法規,並思考台灣與印度間的實際情形,就可以推測是不是有較多印度勞工願意而且能夠來台灣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
(相關報導:
風評:經濟成長4.6%,中國急需要「超越4兆」財政政策
|
更多文章
)
移民當然都是往較富裕的地方走,東亞除了台灣、中國大陸,人口500萬以上,人均GDP前五高的國家或地區為: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其中只有新加坡有較多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印度移工在這5國的情形,很值得台灣參考,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又因特別有對比性而深具參考價值,這是因為:
首先,印度裔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公民中都是第三大族裔,而且在公民中的佔比都是約7.4%。然而公民中的印度裔多,是否就能吸引較多印度移民呢?還是其他因素較重要?
再者,以人口比例而言,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都是外來移民大國,然而印度人在馬來西亞外來移民中的佔比不高,在新加坡的佔比卻顯著較高,原因為何?
近幾個月,筆者為了瞭解台灣引進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是否切合實際,訪問了台灣及印度的人力仲介業者,而且由於在這個問題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特別有對比性,因此筆者還親赴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吉隆坡訪問了居住於當地的各族群學者,包括馬來人、華人、台灣人、印度人、西方人。不過由於族群問題在馬來西亞非常敏感,筆者無法提及受訪者的姓名。
又,當本文提及「(外來)移民」時,是指住在某國的外籍人士,不包括已歸化取得當地國籍者。
為什麼印度人在東亞國家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只佔少數?
日本與韓國:兩國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都很少,而且都有很容易明瞭的原因。
想去日本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外籍人士,都必須通過日語檢定,語言門檻是印度人望日本而卻步的主因。然而在日本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有約17萬的越南人,約4萬的印尼人,約3萬的菲律賓人,難道比起某些其他國家的人,印度人特別不願意花成本學習(英語以外的)外語?
確實如此。一位印度學者告訴筆者,即使是英語,也只有一部分印度人能使用。而對想去其他國家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印度人而言,學好外語,特別是英語以外的外語的成本太高,他們不願意付出這樣的成本。
韓國有大約20幾萬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他們主要來自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尼、尼泊爾。韓國還有約40萬的非法移工。
根據印度駐韓國大使館於2022年9月及11月發佈的資料,韓國有約12,500印度人,他們大多為資訊、電子、汽車方面的專業人士,且大多在韓國的現代、三星、LG、塔塔 - 大宇等跨國集團工作,但工作合約大多只有1至3年。由於這些印度工作者是專業人士,他們並非低技術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此外韓國還有印度學生、學者。以上兩類在韓國的印度人流動性都較高。
而對於(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聘用,韓國政府於2003年起採行排除仲介的政府對政府直聘模式,即「聘僱許可制」(Employment Permit System, EPS)。由於印度政府不做政府對政府的直聘工作,因此筆者沒有見過關於在韓國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資料。
當地大多數(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為外傭,絕大多數外傭為女性,而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大多為男性,因此印度人在香港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的佔比很小:
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中過半數為(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其中絕大部分是「外傭」(「外籍家庭傭工」(Foreign Domestic Helpers)之簡稱),這使得外傭成為香港非華裔族裔中的最大職業群體。而香港外傭中超過97%是菲律賓人及印尼人,這使得菲律賓人及印尼人成為「非華裔少數族裔」中兩個最大的民族群體。根據「香港開放數據平台」的資料,2023年時香港的外傭總數為356,231人,其中199,516人是菲律賓人(56.01%),147,597人是印尼人(41.43%),其他國籍的香港外傭只有9,118人(2.56%),其中一部分是印度外傭,亦即印度外傭只是香港外傭中的極少數。
而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顯示,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共計619,568人(其中部分有香港永久居留證),其中人數最多的菲律賓人有201,291人(32%),人數次多的印尼人有142,065人(23%),兩者合計就佔少數族裔中的55%;至於印度人的數量雖然在少數族裔中排第三位,但僅有42,569人(7%),遠少於菲律賓人和印尼人。
所以印度人在香港少數族裔中的佔比遠低於菲律賓人及印尼人,就是因為香港外傭中只有極少數是印度人。那麼為什麼印度人去香港當家庭傭工的人數很少呢?
各國的外傭、外籍看護大多為女性,香港外傭也不例外,只有不到2%是男性。而印度輸出的移工,特別是其中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大多數是男性,因此至其他國家擔任家庭傭工或看護的印度人就不多了。
馬來西亞:雖然印度裔是馬來西亞公民中的第三大族裔(佔7.4%),但是印度人在馬來西亞外籍移民中的佔比不大。
印度裔是馬來西亞公民中的第三大族裔(佔7.4%),圖為吉隆坡小印度(孫治本攝)
馬來西亞人口近3,400萬,其中約63%是穆斯林。馬來西亞的外來移民很多,其特色之一是非法移民竟然是合法移民的近2倍。
根據馬來西亞移民局的資料,2023年7月底時,馬來西亞有約300萬外來移民(含非法移民)。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2018 年至 2020 年間,馬來西亞收納了 140 萬至 200 萬有證移民,及120萬至350萬無證移民(即非法移民)。如果採用以上估計中的最高值,則馬來西亞有200萬合法移民及350萬非法移民。此外,2023年11月底時,有182,820外來難民在聯合國難民署駐馬來西亞辦事處登記有案。因此,馬來西亞的非法移民加上難民,總數最高可能達近370萬,是(估計最高值只有200萬的)合法移民的近2倍。
吉隆坡的外來移民商店街,商店店員多為孟加拉移民,保全多為尼泊爾移民,顧客也多為孟加拉移民(孫治本攝)
雖然印度裔是馬來西亞公民中的第三大族裔,然而馬來西亞的外來移民主要來自印尼、孟加拉、緬甸、尼泊爾,印度人只佔少數。
當然,對於馬來西亞數量龐大的外來非法移工,是不可能掌握其精確的相關數據的,然而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確實有幾條外來移民聚集的街道,其商店店員多為孟加拉移民,保全多為尼泊爾移民,顧客也多為孟加拉移民,顧客甚至店員中都不乏非法移民。而據吉隆坡當地人說,雖然在吉隆坡常見到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但很少見到印度移民。因此印度移民在馬來西亞外來移民中確實只是少數。
那麼為什麼馬來西亞的印度移民不是很多呢?筆者在吉隆坡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印度的人口很多元,有程度高的,程度中等的,程度低的,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是程度低的,其中很多不會講英語,難以在馬來西亞找到工作生存下來。
為什麼少有程度高的、程度中等的印度人去馬來西亞呢?主因很可能是馬來西亞的薪資不高。2023年馬來西亞政府才將(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最低月薪「上調」至1,500馬來幣,這也只合約10,500台幣。
事處登記有案。因此,馬來西亞的非法移民加上難民,總數最高可能達近370萬,是(估計最高值只有200萬的)合法移民的近2倍。
又,吉隆坡當地人告訴筆者,所見印度移民大多為男性。以前也有印度人力資源業者告訴筆者,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大都為男性,女性的佔比很低。
新加坡的人口分為「居民」及「非居民」,「居民」包括「公民」及「永久居民」,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於2024年9月24號發佈的新加坡《2024年人口簡報》,至2024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604萬,包括418萬「居民」(364萬「公民」 + 54萬「永久居民」),及186萬「非居民」。
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分為6種,其中一種是「工作許可准證」(Work Permit, WP),(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拿的就是「工作許可准證」。「工作許可准證」有行業限制,只適用於建築、製造、海事、服務業、家庭幫傭等特定行業。
根據印度駐新加坡大使館於2024年9月發佈的資料,新加坡「非居民」中約21%是印度國民(這樣的佔比是相當高的),他們大都在金融業、資訊業、建築業、海事業工作。也有印度學生在新加坡就讀。
印度國民在新加坡186萬「非居民」中的佔比約21%,即約39萬,在東亞各國中,印度移民最多的國家就是新加坡。2024年9月25號Singapore Business的一篇報導估計,新加坡「非居民」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工作者,因此新加坡的印度籍工作者(即印度移工)應該至少有26萬。
由於新加坡(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所屬的行業限於建築、製造、海事、服務業、家庭幫傭等特定行業,因此印度大使館所說在新加坡建築業、海事業工作的印度人,其中一部分是(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筆者在吉隆坡訪問時也聽當地的學者說過,新加坡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比馬來西亞多,但他們多在建築業。
由於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女性佔比很低,因此與香港一樣,新加坡約27萬外籍家庭幫傭中少有印度人,而是大多來自中國大陸、印尼、菲律賓。
新加坡的普通移工的薪資不會比新加坡居民少很多,然而由於持「工作許可准證」(Work Permit, WP)的新加坡(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薪資與本地一般薪資脫鉤,他們的薪資遠低於新加坡一般薪資水準。新加坡外籍家庭幫傭的月薪,(在扣除餐費後)約600新加坡幣(約14,640台幣),而許多在建築工地工作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月薪只有800新加坡幣(約19,520台幣)或更少。這種薪資是比馬來西亞(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薪資高,因此可以解釋為何新加坡來自印度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比馬來西亞多。然而這種薪資比日本、香港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薪資低,而去日本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很少,是因為日本要求日語檢定,新加坡則能使用英語;去香港的少,則是因為大多數香港(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是家庭傭工,雇主喜歡雇用女性,而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少有女性。
結語:未來即使大幅開放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來台,數量仍可能偏低
在檢視其他富裕東亞國家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數量、性別、行業後,我們發現兩個限制較多印度人來台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因素:
印度勞工不願意花成本學習(英語以外的)外語,且偏向前往能使用英語的國家(這是新加坡的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數量顯著較多的原因之一);
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中少有女性,因此各國家務移工(幫傭、看護)中少有印度人。
台灣雖然沒有要求未來來自印度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通過華語檢定,而且台灣(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薪資比新加坡高,然而台灣不是能普遍使用英語的國家,印度勞工很可能會因為語言溝通困難而不願來台擔任(特殊勞動契約)移工。
而根據台灣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2024年8月底時,台灣有799,196(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其中女性佔48.56%(388,065人)。女性佔幾乎半數的原因是:
社福移工(幾乎都是看護)佔台灣(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30.61%,而99.18%的社福移工是女性;
台灣的電子業,特別是半導體業喜歡雇用女性作業員,因此台灣的產業移工中亦有26.23%是女性。
因此,台灣對女性(特殊勞動契約)移工的需求大,尤其對女性外籍看護的需求大,而印度輸出的(特殊勞動契約)移工少有女性,無法滿足台灣這方面的需求。
尤其甚者,印度方面已明確表示,印度政府不做政府對政府的移工直聘,意思就是要交給印度人力仲介業業者做。然而台灣前任及現任勞動部長都曾公開表示,計畫要到明年七月才引進1,000位印度(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數量這麼少,印度人力仲介業業者恐怕興趣缺缺,印度方面還有多大興趣對台輸出(特殊勞動契約)移工?恐怕不好回答。
(相關報導:
風評:經濟成長4.6%,中國急需要「超越4兆」財政政策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印度協會籌備處」主任、德國波昂大學社會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