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代破滅後,經濟發展停滯,陷入失落的30年;如今在短短4年間,日本影響力投資市場管理資產(AUM)從零成長至850億美元,創下驚人記錄。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SG Impact)前執行長Cliff Prior形容,「日本一躍成為全球影響力的燈塔。」日本影響力投資的大爆發,對於想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台灣,提供了極大的啟發。
今年9月剛卸下GSG Impact執行長一職的Cliff Prior,從事影響力投資相關工作近20年,他曾擔任全球最大社會企業支持平台UnLtd執行長(2006-2016),之後擔任英國影響力投資公司Big Society Capital執行長(2016-2020),接著擔任GSG Impact執行長(2020-2024),為全球影響力投資界重量級人士。Prior近日應「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邀請訪台,並接受《風傳媒》訪談,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台灣的期許。
GSG Impact前執行長: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來自英國的Prior大學時主修生物化學,畢業後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在大學時就很清楚,自己該加強的是EQ(情緒商數),「如果不趕快開始,那就來不及了。」大學時代,他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包括輔導低所得家庭;之後,曾參與各種危機諮詢工作,推動成立愛滋小組,輔導愛滋感染者獲得協助;或協助出更生人出獄後找到工作,回歸正常生活。後來,他分別擔任英國最大社企平台、英國影響力投資公司和全球影響力執委會的執行長,最大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SG Impact)成立於2015年,目的是促進全球資本轉向更具社會和環境價值的投資模式。在Prior擔任執行長任內,GSG Impact會員國從18個增加至60個以上,涵蓋全球2/3的人口,從富國到窮國,從已開發國家到開發中國家。足跡踏遍60個國家的Prior表示,「影響力投資不只是投資,我們關切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從氣候變遷、社會議題到生物多樣性等,這些問題大到必須結合全球投資人的力量共同來解決。」
影響力投資不只是投資 還要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
所謂「影響力投資」是指為社會及環境造就正面、可衡量的影響力,同時也創造利潤的投資;相較於ESG投資或綠色金融,同屬「永續金融」範疇,但更聚焦於可以直接貢獻或有助達成SDGs的投資主題或解決方案。依Prior的經驗,「影響力投資不只是投資,而是要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從長期角度看問題,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碳費用途應正當,而非任意瓜分
|
更多文章
)
如果影響力投資不只是投資,還要做什麼?Prior分享先前在Big Society Capital任職時,參與多種不同的扶貧專案的經驗,事後發現,如果只是緩解問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此需要特殊的工具,而影響力投資就是特殊的工具。許多問題牽涉政策層面,必須有專人與政府單位進行政策溝通,與媒體溝通,傾聽窮人的聲音,多方深入探討問題根源,可能進行長達10年的計畫,才能真正幫助當地窮人解決問題。
Prior自己不是投資人,但有一個很棒的投資團隊。他分享一個案例,有一次參觀Bristol某個運動館,發現屋頂有多處漏水,營運單位執行長雙手一攤,很無奈。一名新成員進入該運動館,馬上提出一項改善的新點子,建議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所產生的綠電可以自用,也可以提供給其他單位,同時也可以解決漏水問題。這個例子顯示,創業家、投資人透過影響力投資,可以幫忙解決問題。
在氣候變遷方面,全球正面臨轉捩點。氣候變遷危機迫在眉睫,從佛羅里達遭遇颶風侵襲,歐洲多個國家發生洪水氾濫,巴基斯坦洪災淹沒了3成土地,中國則發生乾旱,全球各地都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Prior表示,「以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全球要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未來10年非常關鍵,我們必須有具體策略和行動,必須創新並帶動轉型。」
全球對抗氣候變遷 影響力投資是強大工具
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目標,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好比登月計畫,「如果太空船升空後航行到半途喊停,後果就是死路一條。」Prior指出,「未來10年非常關鍵,如果要在2035年之前達成減碳目標,我們所剩時間不多,必須結合從氣候、社會到商業等所有可能運用的工具,影響力投資是非常強大的工具。」
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SG Impact)打造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把所有可能的工具整理出來,用來籌措影響力資本、擬定影響力政策、促進影響力透明化、影響力報告、影響力評估等,串聯逾60個國家的影響力網絡,彼此互相學習借鏡。Prior指出,在這些國家中,日本影響力投資過去4年內大爆發,從無到有,表現令人驚豔。如果日本可以,那麼台灣有沒有辦法跟上,甚至超越?
日本影響力投資在2000年時,微不足道,到了2022年,影響力投資市場管理資產(AUM)僅40億美元,如今高達850億美元,為何有這麼大的爆發力?2021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岸田文雄提出新資本主義政策,包括影響力投資,目標是建立包容永續的經濟,改善貧富差距,促進投資於人力資源與創新。於是,日本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推出影響力投資產品,21 家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影響力驅動金融倡議。
第四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16日舉行,宣告2025年為台灣影響力投資行動元年。(謝錦芳攝)
Prior分析,在日本首相的倡導下,日本大型金融機構提出影響力倡議,號召投資人、銀行家、企業領袖等共同參與,並與主管機構研議相關法規,同時與其他發展影響力投資的國家與投資人交流學習,使得影響力投資在日本受到關注,造就了驚人的爆發力。
傳統上,投資人在投資時主要看報酬與風險,較少關注到這項投資對人類或地球可能帶來什麼破壞。Prior提醒,如今要用不同的角度看投資,要關注這項投資對人類與地球是否帶來正向的貢獻。不過,影響力投資發展迄今,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管理資產約2兆多美元,占比不到2%,表示還有很多成長空間,需要更多的投資者參與。
在餐巾紙寫下五項建議 期許台灣開始行動
對於台灣發展影響力投資的前景,Prior寄予厚望。他特別展示自己在餐巾紙寫下給台灣的五項建議,包括,(一)永續與影響力就是未來;(二)建立影響力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三)鼓勵國家發展基金投入影響力投資;(四)建立相關法律架構;(五)開始行動。這五項建言提供了發展影響力投資的方向,同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透明化會計準則,以及評估影響力的方法,以免發生變相漂綠、漂影響力的弊端。最重要的是,開始行動。
賴政府提出願景,想打造台灣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但腳步比鄰近的金融中心慢了數十年。如今,台灣的相關法令鬆綁還須要一段時間,如果發展目標與策略跟不上國際潮流,那麼這樣的資產管理中心有何競爭力?在國際影響力投資大趨勢下,台灣必須展現決心與行動,否則將被遠遠拋在後頭。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碳費用途應正當,而非任意瓜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