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十月十日,一百一十三年,肇建民國,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今日不出門,一日讀蔡登山兄新著《嶺南名人列傳》,欣賞若干「民國範兒」。一部五大冊,二百又六位粵東名人列傳,洋洋灑灑,又從何讀起?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迎西潮東來之鋒面,繼清季遭逢列強侵略,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強迫五口通商,租借香港之後,穗、港遂成為西風吹入中國,洋務最繁之地。廣東時賢受此影響,洋務人物輩出,說得好聽,是開氣之先,嚴肅以視,是商戰急過兵戰交鋒,而人才尤急。
蔡登山的五冊《嶺南名人列傳》不以時間順序或地域分類鋪排人物,卻以筆畫數一一列序時賢,如此「去分類」的秩序,打破了吾人對於名人的分類慣性與標籤印象,以此重閱我略知一二的名人傳記,也印象一新。
首冊開篇卻是我所陌生的「上海妹」顏思莊和「小明星」鄧曼薇粵劇名嗓,作者不只撰述傳記,尚須描述戲曲唱腔藝術,即使是引用樂評與劇評,都仍有抽象文字橫亙在前的障礙呢。新讀兩篇粵伶傳奇,寫來聲情動人。我自然沒有趕上幼時長輩聆聽馬師曾與紅線女的粵劇時光,但新馬師曾昔年偕鳳凰女訪台演出的電視轉播少年時代亦曾聆賞,因而透過最1950年代之後拍攝的粵劇黑白電影上溯馬師曾的聲情魅力,更有「薛馬爭雄」的薛覺先相輝映出粵劇黃金時代,不只是娛樂業一時之盛,更襯出抗戰背景中的愛國情操與藝術精神,而薛覺先的特效名劇「羅剎海市」也曾一度時髦,或許今日迷刀郎「羅剎海市」一曲的紛絲,有興趣延伸聆讀?
作者撰述以文史見長,以年繫傳,因人紀事,謀篇詳密,連戲曲、音樂與藝術人物的評傳,如寫《當晚霞滿天》和《遺忘》的黃友棣,續編《長恨歌》和寫《滿江紅》新調的林聲翕,都那麼周全,正是純樂評家之所難。而寫《黃河大合唱》的冼星海勤工儉學和《放下你的鞭子》的司徒喬為嶺南大學同學和留法的巴黎背景,一段段導向他們返國後在抗戰中為振奮民心的藝術定位,已不只是一般傳記之筆了。
登山兄多年從事電影業的背景,以及製作「作家身影」的經歷,讓他的筆尖輕觸電影皇后胡蝶的風采,刻畫「人言可畏」的阮玲玉,到全面鋪敘連老影迷都多已淡忘了的國際影星黃柳霜,人物形象何止速寫?真是筆到擒來,處處細節。2007年才過世的陳蝶衣,恐怕不只兩代人會誤以為他是專屬於自己的世代,因為他活了99年啊!他填詞的《南屏晚鐘》、《情人的眼淚》、《春風吻上我的臉》、《我的心裡沒有他》、《鳳凰于飛》、《愛神的箭》別說是祖母和媽媽輩愛唱的「老歌」,兩岸愛聽鄧麗君、費玉清或蔡琴的人,再年輕的世代都不會陌生。他們的照片圖像可多了,但再老的歌迷,恐怕都很少讀過時代背景這麼詳盡的文字傳記。
(相關報導:
王冠璽觀點:心橋築路─兩岸通道建設的基石
|
更多文章
)
我隨手翻閱五冊的目錄,每一冊的畫家之名映入我眼中特別閃亮,藝術家傳記本與一般傳記不同,生平故實固然有引人入勝處,但都繫於藝術作品的精采口碑與知名度,本書純文字的傳記實在有著先天的挑戰,但作者將這些經過民國肇建、抗戰與內戰的藝術家們,置入顛沛與離散的命運背景中,那人性與情操的耀目光芒就遠勝於純粹的畫品賞析和筆墨品味的格局了。那些從國畫改革論的嶺南畫派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到陳樹人,葉公綽,鮑少游,楊善深等,除了高奇峰師棣趙少昂之外,均為先後有旅日背景的嶺南諸家,如此視野不就反映出清末法與民國圖強之途的嶺南出走之風嗎?渡海三家之一的黃君璧也從嶺南來。
二百又六賢,我最愛讀的是從梁啟超,陳垣,陳寅恪,張蔭麟,到錢穆的史學家。學生時代讀錢穆《國史大綱》的熱情,和讀了梁任公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卻從來沒有讀完過「國學入門書」的餘勇,一直延續到張蔭麟的《中國史綱》,當然不限嶺南諸家,而種種歷史書,雖長列書架,卻跡同蒙塵了。
說到歷史,《嶺南名人列傳》即以人物治史,而於時間與空間的座標中,放大人物的細節,那麼多人物,又從何讀起?答案是依筆畫序的任何一冊,任何一個人讀起。
於是聚焦已成華人功夫神話的李小龍和傳奇的葉問,自然是引人注目,尤其是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版本的功夫之王。聯想粵劇伶王、小生王、花旦王,丑生王、直如民國影后,到我略知一二的船王包玉剛,球王李惠堂,又參差到情僧蘇曼殊,與「落花生」許地山,隨意漫讀,孰先孰後,皆無不可。
而剛在台灣過世的現代畫家蕭勤的父親蕭友梅,從台山到紐約再到台北,半世紀前台灣戲劇界導師李曼瑰引領之文藝既非餘事,科學與實業,更是救國之途。看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有「中國物理學之父」之稱的吳大猷,中國出版業的巨擘王雲五,志在中國實業與留學政策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和因他理想策畫而留美一代人中的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都是胸懷國家的大人物。
嶺南民國外交人物與法政先驅當推伍廷芳、伍朝樞父子,與王寵惠,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人物。那是列強挾不平等條約以待中國的背景下,讀書人心懷大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時代。論政治人物,自然圍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其左右大將古應芬,陳少白,胡漢民以及讓孫文說出名言「華僑為革命之母」的美洲洪門大老司徒美堂,都穿越革命起義、民國肇建、北伐、甚至延伸到國共內戰之後的兩岸形勢中歷史留痕。惜乎未見汪精衛與陳炯明,或許是負面形象,太惹爭議,略違「大灣區」名人系列初衷?但此書既有胡漢民而獨闕汪、陳,未免有憾,而中山先生本人與哲嗣孫科之簡傳亦未見書,鄙亦頗異之。其實作者書寫民國政治人物篇章夥矣,想來是此書通幽洞微之意,雅不欲於此多敘巨室?但以讀者求知好奇之念,亦不能說無憾。
西風東漸的世變,時間穿越清末到民國肇建、北伐、抗戰、國共內戰到四九年國府遷台後兩岸三地分治的百年餘,創造命運的亂世英雄與時髦菁英隨風潮抑揚起伏。地域則從五嶺之南的地緣,到粵東名門家族的人文淵源寫起,於世變中各省菁英入穗、港的發展,以及遷移至台灣的因緣,名人列傳已不再限於生於嶺南,祖籍廣東的籍貫地域。
(相關報導:
王冠璽觀點:心橋築路─兩岸通道建設的基石
|
更多文章
)
如從無錫而京、滬,赴港,於顛沛中創立新亞書院繫斯文於不墜,《國史大綱》名重於當代,又講學台北近半世紀,逝於台灣,卻歸骨於蘇州的錢穆。又如從蘇州到香江,再到台灣國立藝專任教,埋骨台北的書畫儒醫吳子深。或是出生湖南、祖籍江西的「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因抗戰而一度講學香江,復於1939年婉拒胡適、傅斯年勸行台灣之後,南下廣州而「無端來作嶺南人」了。而從出生地台南到父親在襄助劉永福「台灣民主國」事敗後避難汕頭,又移居廣州就學,壯年遊於京滬穗,晚年出任港大中文系主任,終而逝於香港的「落花生」許地山。固知登山兄落筆人物端在「大灣區」之淵源爾,但最教我最驚奇的不是台南人許地山,而是「空中英語教育」的趙麗蓮(註1)!
趙麗蓮外貌似歐美人,緣於母親是德裔美國醫學博士,而身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的父親趙士北則是台山人,他是追隨孫中山革命的同盟會員,民國成立後返粵從政參與建設!趙麗蓮則曾返母舅主理的萊比錫音樂學院修得音樂碩士後,即返中國在大專院校任教音樂,後來開始在北平的各大專院校從事英語教學。一直擁有美國護照的她,卻在日本侵華時留在南京保護學生,曾經下獄並受日軍的酷刑,因為「她是中國人」。她為英語教育貢獻了一生,直到1948年來台,又繼續任師大、台大的英語教授,並成為廣播、電視英語教學第一人。國語說得很好的趙麗蓮,她從不到10歲就在中國人的世界說國語,直到90歲逝世於台北,我以為我一直以為了解的「趙麗蓮」,原來不是一個美國人取的「中文名字」,而是她的本名!
《嶺南名人列傳》彷彿一帙聚焦嶺南A到Z排序的近代人物誌,隨意翻看,不知不覺竟獺祭對照查閱起來,我重溫了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學術、文學、藝術、表演、武術、時尚與娛樂各界的「舊識」,新識了陌生的大人物,還有重新認識了我以為我曾經知道了的傳奇人物,他們鏤刻在歷史中更細微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