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畢業不就業,而是繼續讀研究所!中國高教的「本研倒掛」現象

北京清華大學。(翻攝官網)

在武漢大學讀研的第二年,戴先生以實驗理念不合為由申請了退學,同時著手申請香港的大學研究生。

今年23歲的他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從此直接開始工作,「跳過研究生」不是一個選項。「我本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生物技術系,沒有一個人不讀研,」他說,「不讀研顯得我能力不行。」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中國學生並不少,2024年,中國共有438萬人報考了研究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研究生招生130.2萬人,在學研究生388.3萬人,畢業生101.5萬人。而在2011年,中國的研究生招生總數人僅為56萬。

中國研究生教育供需兩旺。一邊是報考人數逐年上升,另一邊是同樣積極響應研究生熱的高校。

在清華大學2024秋季學期的開學典禮上,校方公布數據稱該年本科招生3800人,而碩士研究生9926人;在中國科技大學,2024年本科生招生2024人,研究生(含博士)招生近一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本科生405人,碩士研究生超1萬人。蘭州大學的研究生在校人數在今年也已經超過在校本科生人數。

一位在成都某大學任教的老師還對BBC透露,自己所在的學校原本沒有碩士招生資格,但近兩年為了擴大生源,也開始積極申請碩士點。為達到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該校鼓勵現有教師在職讀博,以提高師資中的博士比例。

研究生人數的上漲、超過在校本科生,這個現象被媒體稱為「本研倒掛」。「倒」字強調大眾印象中默認的觀念:一個學校的本科生數量應該多於研究生。

在與BBC的對話中,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楊銳教授、丁智善教授均表示:研究生超過本科生數量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大趨勢。

身為港大教育學院院長的楊銳表示:「倒掛這個詞不好,對中國來說,研究生數量多於本科生是符合它經濟發展需求的,它不是一個壞事,它是一定會發生的。」

誰在讀研?為什麼讀研?

2022年,李女士畢業於一所北京的傳媒類大學。彼時中國還在實行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

李女士是和她同屆的找不到工作的半數學生之一,其中一些在過去的兩年中一直沒能獲得一份全職工作,主要在做零工、兼職、或者直接在家做全職兒女。

Chinese students fro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re seated to adhere to social distancing during their graduation ceremony at the school's campus on June 30, 2020 in Beijing, China.
新冠疫情後,由於就業市場形勢嚴峻,中國迎來了新一波的考研熱潮。

「我在2021年末就有預感自己找不到工作了,然後開始和同學一起考研,」李女士這樣說,同時表示在她們廣播電視專業,選擇畢業後繼續讀研的學生和選擇直接工作的學生一般是持平,但在這一年,沒多少人工作,因為「找不到,大家只能選擇考研」。

這樣的考慮在中國學生中非常常見,「考研、找工兩手抓」是畢業季學生的普遍心態——畢業之後總得有一個去向。

2022年,中國考研人數達到457萬,2021年,這個數字是377萬。和這個趨勢相同的是節節攀高的本科生畢業人數。

根據中國媒體澎湃新聞的報導,從2017年到2022年,本科畢業生讀研、考研的比例穩步攀升,選擇直接就業的逐年減少。在選擇讀研的學生裡,因為「就業困難」或認為研究生畢業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的比例達到64%。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太短視,制裁反而讓中國更強大 更多文章

對此,從事高等教育模式和改革研究的丁智善認為,政府有安頓青少年的職責,但在經濟狀況不理想的情況下,畢業生無處可去。中國大陸的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制,通過鼓勵學生考研、延長在校時長,政府能有效降低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