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心中的「台灣韌性」是為最大化台灣人民的生存所設計的「韌性」,還是為全球1%做打算、必須犧牲台灣人民的「韌性」?
「民防」還是「防民」?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員中的「黑熊學院」與美國CIA外圍組織、負責海外介選以及政權更迭業務的NED關係密切,而「壯闊台灣」也與被稱為美國「戰爭白手套」的SOA關係密切。當美國在海外推動「民防」時,當地人民就該特別小心,因為美帝操控下的所謂「民防」,鬥爭對象未必一定是什麼外侮,而可能包括不認同美帝霸權的本國同胞。烏克蘭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美國扶植烏克蘭極右民族主義新納粹,先是迫害殘殺烏東俄語區人民,接著策動政變推翻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引爆內戰,最後順利讓烏克蘭陷入一場代理人戰爭。在烏克蘭血流成河的今天,大西洋理事會對台灣韌性的建議竟然是:「烏克蘭由志工、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合作夥伴領導的草根國防創新模式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讓人不寒而慄。
政府與跨國大企業聯手扶植「民防」正是法西斯崛起的路徑;墨索里尼如此,希特勒亦然。大資本養大的黑衫軍、褐衫軍還沒開始「抵禦外侮」早已先炮口對內輾壓本國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反對種族主義、反對資本壓迫的同胞。
2024年9月18日。一名俄羅斯士兵向烏克蘭軍隊發射了反戰車飛彈。(資料照,美聯社)
「公私部門合作」
俄烏戰爭由烏克蘭人出命、美國納稅人出錢,在美國國內也惹來了民怨。美國參院少數黨領袖麥康諾有如吃了誠實豆沙包,辯稱「錢其實留在了美國。」這話印證了維基解密創辦人朱力安.亞桑傑對美國所煽動的戰爭之觀察:掌權者藉由戰爭把錢從國庫洗出來,再洗回軍火商口袋。近年華爾街熱議話題—軍火商手頭現金爆量究竟該怎麼花才聰明—同樣印證了戰爭與貪腐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軍火商深知,要讓戰爭獲得普遍支持,戰爭財至少要在最低程度上雨露均霑,把越多人變成「利益相關人」越好:多一個家庭靠戰爭產業提供溫飽就多幾張支持戰爭的選票。受軍火商資助的大西洋理事會建議台灣「儘量將私部門引誘進國防產業,成為直接的利益關係人,」透過「全面整合公私部門合作,循烏克蘭模式,進行草根式的國防創新。」報告宣稱這種模式讓烏克蘭在十年戰爭中受益匪淺,台灣應多多學習。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新聞稿兩度提及了公私部門合作的重要性,總統對公私合作的重視亦反映在委員名單上。
(相關報導:
朱駿觀點:中共對俄烏戰爭是否存在沒想到的戰略盲點?
|
更多文章
)
大西洋理事會沒說的是,成功誘使烏克蘭「公私合作」挑起戰爭後,更大塊的「公私合作」肥肉如願從天而降,讓西方巨型資產管理公司—如貝萊德—像禿鷹般盤旋在經濟破產的烏克蘭上空,接收從土地、糧食、礦場到電視台的烏克蘭資產,急切搓著手要「協助」烏克蘭「重建」。烏克蘭人即便挺過戰爭活了下來,仍將長期在財政撙節政策下悲慘度日,因為他們的政府聽信了歐美慫恿,狂拼「防衛韌性」,讓國家陷入無底債務陷阱。前歐洲議會議員Mick Wallace指出,截至5月為止,僅僅是歐洲跨國大企業在烏西買下的土地就已超過俄羅斯在烏東佔領的土地,使烏克蘭成為一個慘遭列強殖民瓜分的國家。
門戶洞開的「網路韌性」
台灣的網路安全對美不設防。預算200多億的數位部成立之時就已強調「各國有相關性質的聯防,數位部會密切合作,」這回大西洋理事會的報告說得更明白:台灣網路韌性要成功就要靠「跨國公私合作」,並點名谷歌、微軟、元宇宙。從亞桑傑到史諾登,種種證據早已證實谷歌等巨型高科技公司本質上是美國戰爭情治體系的一部份。這些表面上中立無害的科技公司不只是為美國掌權精英搜集情資的眼線、間諜,也是透過演算法影響大眾感官及行為的認知戰高手。它們藉著驚人的情搜能力協助跨國掌權精英對我們展開日益嚴密的監控,透過刪文、關帳號、下架平台等手段箝制思想扼殺言論自由,甚至提供資訊幫助殘暴屠夫濫殺無辜。
事實上大西洋理事會本身的「數位鑑識研究實驗室」(Digital Forensics Research; DFR)就被美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描述為「全球最成熟、影響力最深遠的全天候言論審查機構之一…。該實驗室在2018年便建立了以海外國家為目標的DisinfoPortal,直接與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等23個機構合作,審查2019年歐洲選舉前的選舉相關敘事。」
如果美國對歐洲盟邦尚且如此,台灣有什麼本錢不對美國設防?美國手握他國政治人物把柄,隨時能以此為要脅干涉他國選舉、內政、國防外交,不僅讓他國民主成為被操弄過的假民主,更能逼他國走進違反自身利益的戰爭。台灣政府非但對美不設防,反而將出身美國戰爭情治體系的谷歌請等跨國高科技公司請進「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這作法有如將大門鑰匙交給美國:「我家就是你家」。這所謂的「韌性」,最大化的究竟是台灣人民的生存,還是美國少數掌權「公私精英」的利益?
「能源韌性」:多買骯髒的美國天然氣
沒有任何韌性比我們在面對生態崩解時所需要的韌性更重要、更根本。然而大西洋理事會給台灣的建議是購買更多骯髒的美國天然氣。台灣的「增氣」政策從一開始就反科學;為落實錯誤增氣政策而興建的「三接」、「四接」、「七接」一邊毀生態、污染空氣、排放比以往更多的碳,一邊熱心幫忙消化美國爆量的頁岩氣生產。天然氣是「橋接能源」的謊話出自天然氣業者,科學家則證明了天然氣的碳足跡實則比煤碳還高出33%,然而台灣政府寧願增加碳排犧牲國人健康也要貼心照顧好美國公私部門精英。
(相關報導:
朱駿觀點:中共對俄烏戰爭是否存在沒想到的戰略盲點?
|
更多文章
)
除建議台灣購買更多美國天然氣之外,大西洋理事會還建議用更多納稅人的錢補貼涉及巨額外資利益的核能、風電、光電,並建議「以污染較嚴重」的「長效柴油」取代柴油,以「延長庫存期,增強台灣軍事和民防的持久性。」
糧食及水資源韌性:把人從土地拔起來、與大自然剝離開來
如果上述種種還未能讓讀者感受到美國掌權精英的盤算與台灣人民利益背道而馳,那大西洋理事會關於台灣「糧食及水資源韌性」的主張一定能讓我們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歷史上,最高效而且徹底的(後)殖民方式就是把人從土地連根拔起來、從大自然剝離開來。大西洋理事會對於台灣「糧食及水資源韌性」的主張是:「台灣稀缺的土地應該優先用在發電,特別是風電與太陽能。把農地改成用來製造再生能源就能緩解台灣缺電缺水問題,而且承平時期就已是如此,不必等到危機發生或戰爭來臨才做。」農地消失,台灣人要吃什麼?大西洋理事會認為「台灣的糧食安全可以靠空運「即食口糧」(meals ready to eat; MREs)解決,存放期超過18個月;」因此「應優先考量能源及水資源安全,而非糧食生產。」
連台灣最根本的農地、耕作、食物、生態都被鄙視為理當靠邊站的犧牲品,以確保晶片等工業生產不受間斷地為西方帶來戰略、地緣、商業、金融利益,台灣人能不醒嗎?
要談「台灣韌性」,沒有什麼比「認清美國」更急迫重要了
在美國掌權精英眼中,台灣人的生命就跟逝去的數十萬烏克蘭人生命一樣「重要」。烏克蘭人並不想打仗,不幸的是佔人口少數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與美國合謀,將國家帶入了萬劫不復慘狀。要談「台灣韌性」,沒有什麼比「認清美國」更急迫重要了。大西洋的軍事聯盟與智庫跑到亞洲來窮兵黷武,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與貪婪殖民霸權表露無遺。這些「民主」、「人權」大國一邊源源不絕提供武器滅絕巴勒斯坦人,一邊挑動與伊朗、俄羅斯、中國的核戰,還一邊對台灣社會進行論述管理,確保台灣人即便眼睜睜看到巴勒斯坦嬰兒被炸得碎屍萬段、即便知道凶手是誰,腦子仍舊停留在「美國民主萬歲」、「西方人權萬歲」,一字一句遵照美國掌權精英的吩咐,複誦「民主能戰勝獨裁」、「備戰就是避戰」囈語。
美國銷售給台灣的F-16V戰機。(資料照,張曜麟攝)
在今天混亂世界中的腐敗體系裡,軍火商石油業者包養了為數眾多金流不明、角色不清、有影響力卻不必負責的智庫。台美公私精英在這些封閉黑箱俱樂部中,我頒你獎章、你授我勛章;你來我家視察、我到你家受訓。台美納稅人的血汗錢供他們撈、撈、撈。台灣媒體提供回聲空間讓帝國論述迴盪、迴盪、迴盪。利用「韌性」這樣一個正面詞彙引誘台灣加速掉入代理人戰爭陷阱,再次凸顯了美帝掌權精英病態的殘忍與虛偽。除非台灣的「防衛韌性」也開始提防在全球各地殺人放火不眨眼的美帝,否則所謂「韌性」云云,不過就是腐敗政客犧牲台灣的遮羞布而已。
(相關報導:
朱駿觀點:中共對俄烏戰爭是否存在沒想到的戰略盲點?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