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主靠什麼?

總統賴清德出線民進黨創黨38週年「創黨暨建黨先進聯誼餐會」。(民進黨提供)

近期民進黨38周年黨慶,那個由無數懷抱理想的前輩,所創建的政黨,如今已走向一個與黨外背道而馳的道路。自解除戒嚴開始,台灣實施民主改革已過37個年頭。無數位前輩與世代,奉獻自己的心血,只為了能打倒眼前國民黨威權。然而,當這些黨外大老看到如今的台灣,不知會有多少感慨。

進入民進黨執政的第3個執政任期,台灣民主與自由早已名聞國際,甚至得到亞洲民主指數第一的稱號。在綠營支持者眼中,這樣的成就是無比光榮的;然而在藍、白支持者中,卻有過半民眾不相信台灣當今的民主制度。為何國人對於民主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而台灣到底夠不夠民主?

媒體重塑政治

隨著賴清德總統上任,國內就立刻爆發兩極的青島運動。這場運動之所以能夠在短期號召群眾,很大的程度要歸功於前朝留下來的媒體武器。僅僅在數日內,透過各大社群平台與帳號,將「恐慌」與「憤怒」附加在那些不滿在野黨的綠營支持者。原本艱澀難懂且屬於司法議題的國會職權法案,在一時之間成為政治火場。即使5個月過去,大量事實查核與資料,早已佐證那些「簡化圖卡」,但至今仍有不少青年仍對黨深信不疑,甚至出現「民進黨永世執政」的妄想。

早在十年前的選戰中,社群媒體就扮演重要的政治工具,到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劍橋分析」、「資訊戰」等各種選舉武器已成功讓英國脫歐、川普過關。全世界都知道如何利用這樣的工具,讓你憤怒地開車出門投票,或是失望地決定放棄選舉的權利。

網軍、水軍的攻擊是猝不及防,且幾乎不受任何制裁。隨著卡神案、綠營初選內鬥的受害者一一浮現,民眾才知道有這樣的武器,卻不知它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有個戲曲法術叫做「撒豆成兵」,用來形容它就再適合不過。用極低的成本,創造一群看不到的敵人,且當事人甚至無法察覺可能是假帳號或假資訊,甚至無法做出任何回應。只能默默地接受攻擊。

如此變態的武器,當然可以重塑你我的三觀。「我們身邊有很多外部勢力」、「台灣人都應該成為奮戰的青鳥」、「藍白選民是多麼可恥」、「在野黨是多麼可惡」、「台灣人都應支持本土價值」…這些劇本都可透過社群媒體,化為我們的生活,並改變我們的三觀與世界。

要擁有這樣的武器,當然得擁有龐大的資源與權力,而在台灣能壟斷這項特權,也只有那個組織。只要有誰敢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下場就是被假訊息創造的「憤軍」給圍攻。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做到民主制衡?

四權政府

賴清德政府跟前朝的最大差別,就是要面對國會破口。為此只能將最後的武器,給「暴露」在社會中—司法。

過去全面執政的政府,只需要將行政、立法掌握住,就可以將黨的引擎全開,開大門走大路;但如今國會破口已駛向政府,政府也只能將司法當作煞車,防止國會攻破政府大門。從國會改革法裁示多數法條暫時處分、死刑爭議,在到成為老柯的新玩具,司法不再是這麼可貴,只要執政黨想要,就可以充當遮羞布。 (相關報導: 小耳朵》鄭文燦出關看柯文哲被羈押 「大破防」向人怨嘆一件事 更多文章

司法不僅可以成為阻擋國會衝撞的煞車,也可以當作鬥爭的工具。曾經的蔡大將—鄭文燦,在短短數周便跌下政壇。不過身為黨內大老,這樣的下場還算幸運。看向跌入谷底的柯文哲,鄭文燦還能說撿回性命。面對眾所皆知的結局,我們也許看慣;但是看到司法與媒體緊密無間地,創作出黃衣教主入獄大戲,不少國人還是第一次見識。媒體經營檢調,檢調掩飾媒體,這樣一唱一搭的局面,宛如音樂劇《芝加哥》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