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立法院預算中心提醒國軍志願役官兵的人數,已經跌至近年來軍中的新低,包括外島步兵、本島裝騎、裝甲、陸戰隊、艦艇等部隊都缺員。同一時間美國華府傳出拜登政府即將批准一項對台軍售,總金額達新台幣183億元之多,在高額大量軍售的背後,國軍到底有沒有足夠官兵操作新擴編的武器裝備?換言之,「兵不夠,武器再多也沒用」,這恐怕才是國防上最嚴肅的問題。
國軍員額及編現比,始終都是關心國防者的焦點,似乎也成了軍方高層不可說的秘密,先前媒體追問國軍員額現況,國防部解釋配合一年期義務役實際入營人數和受訓、服役需求,會彈性滾動檢討編制,「目前沒有固定數字」。平情而論,軍隊編制就是組編軍隊的方式。軍隊是由軍官、士官和士兵組成的戰鬥集體,要組編為一個單位,才容易指揮調動,並且可以計算兵力及所構成的聯合火力打擊效果,故國防部提出「會彈性滾動檢討編制」的說法過於牽強。易言之,國軍編制人數究竟多少才是適當的問題,應該從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政策、政府財力、中共軍事威脅等角度綜合考量,不能只是從「兵力數量」的眼光來評估或考量。
台灣軍方為因應防衛作戰需要,軍隊平時概約保持編制數90﹪之兵力,俟戰時再以動員方式(編實、擴編、戰耗補充)滿足所需兵力遂行作戰。而保持90﹪兵力的著眼,在於平時能正常實施部隊行政運作(例如領糧秣、彈藥、油料、站衛哨、值戰備等),若欲實際執行戰時任務必須動員編足兵力,方能發揮編裝表全員到齊所產生的戰鬥效能。然而動員成功之基礎,在能適時預警敵人軍事行動,唯戰史上不乏藉由軍事演習直接轉為實戰的例證,往往讓對方猝不及防。
倘若台海爆發戰爭,中共必然會先期癱瘓台灣電視傳媒系統與重要交通路線,以妨礙動員令發佈及投遞,屆時國民動員報到率恐不如預期。與其將戰力的基礎寄望於不可預期的動員機制,而且現行志願役官兵編現比已低於80﹪以下,不如切實檢討常備部隊現況,編實若干地面戰鬥部隊員額,充實海空軍相對單位人力,以平時就滿編的三軍常備部隊,毋須等待動員即能快速因應共軍入侵,這才是真正擁有即戰力。
由於現代化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發展,使評定有形戰力的強弱,不在於軍隊「數量」的多寡,而在於整體「質量」建設的優劣。因此,當前世界各國武裝部隊建設多朝向以「火力、機動力」取代「人力」的方向發展,俾建立快速反應之現代化軍力。例如目前歐洲實施募兵制的英、法、德等國,其兵力總員額皆未超過18萬人;而台灣總人口數為2340餘萬人(2024年8月的統計數字),日本為1億2600萬人,台灣總人口只占日本的18.6%,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卻維持與日本兵力相近的20餘萬軍隊編制人數(兩國皆是實施募兵制),造成我國財政上的極大負擔。
(相關報導:
梅復興專欄:顧立雄的挑戰與契機─爭取資源充實國防缺口
|
更多文章
)
目前國軍編制總員額是21萬5千人,扣除受訓進修、臨時職務等「不佔缺」人員的「維持員額」1萬9千人後,其編制員額是19萬6千人,以國防部原本規定的「編現比」90%為標準,志願役人員應有16萬9千人(今年6月只有15萬2千人,缺員達1萬7千人),約佔總人口數的0.72%,透過招募機制亦不易做到,若依台灣人口數0.5%的招募數量約12萬人,是可以將台灣視為一個戰區,且不再分陸、海、空軍種,而是改以「國防軍」概念建軍,國防組織將更扁平化,三軍司令部將裁撤,改為地面、海上、空中作戰部隊型態,並統由國防部指揮。如此,募兵制不僅可行,軍方還可以挑兵,毋須為達到招募人數而降低應募者條件的門檻。
國軍「天馬操演」,使用的新型「M41A1拖式飛彈發射系統」較舊型車升級了射手防護套件與裝甲。(陳昱凱攝)
職是之故,國軍應配合未來組織精簡規劃所需,區分兩階段把軍隊兵員編實,以平時就滿編、專業的12萬志願役常備部隊,不需等待動員即能快速因應共軍入侵,另輔以3萬人的義務役士兵所組成的軍勤後備隊提供勤務支援,以爭取國軍動員民間後備兵力所要的整備時間。因此,國軍在未來兵力整建上,應調整三軍兵力結構比例以海空作戰為重、陸地作戰為輔,並朝向「國防軍(統一部隊)」轉型,以維護所屬國土與海疆之安全。
國防軍轉型擬案(筆者自行擬訂)
國防軍任務:「捍衛領土主權、保障憲政體制、維護人民安全」。
國防軍總兵力員額擬為15萬人,區分兩個階段調整兵力─第一階段由21萬5千人精簡為17萬人;第二階段由17萬人精簡為15萬人。
在國防組織部分,裁撤陸、海、空三軍司令部,成立國防軍指揮部(統一部隊),下轄海上、空中、地面作戰部隊,目前的憲兵指揮部裁撤─改隸屬國防軍指揮部,而後備指揮部裁撤-併編至地面作戰部隊。另飛彈指揮部併編至空中作戰部隊。
國防軍15萬人定編後,其兵力結構區分-國防部與國防軍指揮部相關直屬單位約1萬人;海上作戰部隊(含陸戰隊)約6萬人;空中作戰部隊(含防空飛彈)約4萬人;地面作戰部隊約4萬人。
地面作戰部隊編制約4萬人,區分為「快速反應打擊群」3萬人(實兵部隊)、後備新訓單位5千人(負責新訓、教點召等動員任務)、憲兵單位5千人(負責平、戰時台北市衛戍及全國各地區軍紀糾察、重要指揮所警衛等任務)。原金、馬、澎、烏坵及太平島等外、離島守備任務由海軍陸戰隊與海巡署併行負責(海巡署警力保障法律秩序、陸戰隊武力駐守國土)。
「快速反應打擊群」3萬人(實兵部隊)編成4個群級單位,分別擔任北部(原第3作戰區)、中部(原第5作戰區)、南部(原第4作戰區)及東部(原第2作戰區)之防衛作戰任務。
「快速反應打擊群」3萬人/500人=60個營級單位,可編成攻擊直升機營、戰搜直升機營、通用直升機營、特戰摩步營及保修營等60個單位,各群可依各防區地理特性及戰備任務優先等級之順序,編配適當的兵力(每群約10-15個營,其餘兵力平時擔任航(特)訓任務,戰時控留為戰略預備隊)。
由直升機搭配特戰兵力,可發揮超越本島地障的機動力與強大的火力,迅速的在都會區及灘岸反擊敵軍。另地面作戰部隊可建置或配屬戰略(術)無人飛機單位及自動化、資訊化的戰區情監偵系統,以有效監控或預警敵軍動態。
小結
本島地理環境約有七成面積是山地森林,其餘三成乃城鎮樓房,且島內河川呈東西流向,形成塊狀分割地障,僅靠脆弱的橋樑連接交通,戰時將形成兵力跨區轉用與相互支援的困難。尤其是尖苗(尖山、苗栗)要隘,寬約1公里餘,是南北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匯集的要衝,一旦遭敵以飛彈轟擊山壁造成落磐,南北交通頓時中斷,勢必導致我軍地面兵力南北分離,易遭敵軍各個擊破。
而據情資顯示共軍研製的主要作戰裝備,都完全是針對跨越台海的作戰需要,並且這些主戰裝備已經下發部隊。經過多年的整訓,目前的跨海作戰準備已經形成了以重型氣墊船、高速兩棲戰鬥車、武裝直升機、遠程精準火箭砲、無人飛機為主的岸至岸渡海裝備,故一旦開戰,共軍將能充分發揮其快速突擊登島的特性。
因此,國軍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適時集中兵、火力指向敵軍主力登陸之處,達成防衛作戰反擊任務,應將原「國防部-參謀本部-軍團級(海空軍比照)-聯兵旅級(海空軍比照)」四級制,改革為「國防部-國防軍指揮部-作戰部隊」三級制,以縮短指揮鏈,增強指揮機動性及戰力,俾強化各級部隊應對共軍戰略奇襲的能力。
(相關報導:
梅復興專欄:顧立雄的挑戰與契機─爭取資源充實國防缺口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