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5日的星宇航空業績發表會上,張國煒再次為市場帶來「航空獨角獸」的願景,試圖為星宇航空即將掛牌上市造勢。然而,對於一個累積虧損已超過百億新台幣的公司來說,星宇航空這次的上市行動,與其說是企業成長的象徵,更像是為了緩解財務壓力的緊急措施。
張國煒的故事自創立星宇航空以來就備受關注,從「王子復仇」到「董座機長」,他的個人形象成為了星宇的重要行銷賣點。但投資者與消費者的觀點不同,一間公司不應過度依賴於創辦人的光環,應從更務實的角度來審視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與市場表現。而張國煒目前的行動,讓人懷疑他忙於家族繼承權糾紛,能否真正專注於星宇航空的長遠發展。
星宇航空的累積虧損與現金需求
根據星宇航空2023年度的財報,該公司雖然在去年首次轉虧為盈,其累積虧損仍高達115億元新台幣。對於一個成立已數年的航空公司來說,這一數字顯示出其面臨的嚴峻財務挑戰。雖然2024年第一季的財報顯示星宇的稅後淨利達到9億元,淨利率為5.5%,比去年略有改善,但這樣的成績仍遠低於其主要競爭對手——長榮航空和中華航空。
根據2024年上半年數據,長榮航空的淨利率高達12.4%,華航也有7.2%,這意味著星宇的利潤空間仍有很大改進空間。對於一家規模仍較小的傳統航空公司,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星宇的市場佔有率與競爭力尚未達到足夠的水準。而這樣的利潤差距,勢必讓投資者更加謹慎考察其未來的發展動能。
必須注意的是,星宇航空需要處理大量的資本支出。根據公開資料,星宇已經支付的飛航設備款超過新台幣253億元,後續還有約230億元已簽約但未支付的款項;此外,星宇還必須支付桃園航空城標售土地的76億元。航空公司的基本開支已經遠大於普通企業,而投資飛航設備與機隊維修/營運/培訓的龐大資金需求,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財務壓力。
為了緩解這些財務負擔,星宇航空計畫在初次上市掛牌前進行現金增資,發行不超過47萬張新股,以每股20元溢價發行,預計募集94億元。這一增資舉措旨在為公司擴展計劃提供資金,但也顯示出張國煒和星宇航空對資金的迫切需求。每年的高額融資行動反映出星宇的資本結構仍然薄弱,未來能否真正兌現「獨角獸」的潛力,始終充滿不確定性。
調度問題與長程航班挑戰
星宇航空在機隊營運/調度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從創業之初,張國煒就極力強調星宇航空是「精品航空」,但這一品牌定位與實際營運中的挑戰形成了矛盾。精品航空特別需要爭取商務旅客和高端消費者的喜愛,但對於這些時間敏感的客群而言,星宇的機隊調度缺乏彈性,令其所標榜高端旅程承受不成比例的重大風險。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長榮張家爭產起始點 2016年2月16日張國煒帶著4張手寫遺囑來到家族會議…… | 更多文章 )
目前,星宇擁有22架飛機,年底計畫增加至27架。雖然這個規模在短程和中程航線上尚能運行,但在東京成田、吉隆坡、宿霧等航點,星宇都曾發生嚴重的故障誤點事故;對於長程航班,尤其是北美航線,星宇的機隊安排更顯得格外吃緊。目前星宇每週在洛杉磯和舊金山航線各自有30班往返航班,更有新開設的西雅圖航線,然而僅依賴5架A350-900飛機來支撐這些長程航班的運行,一旦有飛機出現問題,後續航班的連鎖延誤和取消幾乎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