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觀點:從歷史股災看,總是有好買點

筆者指出,今年8月初美股與台股都發生股災,投資人出現恐慌性拋售。(資料照,顏麟宇攝)

今年8月初美股與台股都發生股災,投資人出現恐慌性拋售,後來的演變果然不出所料,居然是(也正是)V型反轉,行情不但很快止跌,而且隨後反彈到起跌點,構成了一個危機入市的經典案例。

我想就這個案例,提出一個大膽的命題,就是急遽下跌的行情總是會出現V型反轉,不管造成下跌的是經濟因素還是非經濟因素,都是如此。

如果這個命題成立,那對投資人的思考是一個福音,就是在恐慌性下殺的行情當中,都可以進去撿便宜,因為都有機會在V型反轉中賺到錢。

8月股災跌幅創紀錄

現在首先來回顧一下股災的情況。股災主要發生在8月2日星期五,以及8月5日星期一這兩天。美國道瓊指數在8月1日收在40,347點,然後8月2日成為黑色星期五,開盤先下跌272點,開在40,075點,收盤在39,737點,下跌610點;8月5日成為黑色星期一,開盤就先下跌681點,開在39,056點,收盤在38,703點,下跌了1,034點,確實狼狽不堪。

在台股這邊,8月1日的收盤是22,642點,然後8月2日的開盤就先下跌501點,開在22,141點,收盤在21,638點,下跌了1,004點;到了8月5日,開盤先下跌655點,開在20,982點,收盤在19,830點,下跌1,808點,連續2天下跌幅度超過1千點,創下台股紀錄。

行情急遽下跌是不正常的。如果基本面轉壞,股市有理由下跌,那麼行情就應該慢慢跌,穩定下跌,走出跌多漲少的下跌趨勢,這沒有問題。這個時候的熊市架構特徵是緩跌急漲。

反過來講,正常情況下,如果行情有基本面的支撐,那麼就會出現漲多跌少的局面,慢慢漲,穩定上漲,出現漲多跌少的上升趨勢,這個時候的牛市架構特徵會是緩漲急跌。

根據對股市行情的技術面觀察,這一次的股災很顯然是一種緩漲急跌,意味著行情的背後其實還是牛市架構。

這一次美國股災的經濟因素,主要有3個方面,最重要的是8月2日星期五公布的就業報告,讓市場擔心美國經濟可能已經進入衰退,這個「衰退恐慌」的情緒立刻在市場擴散開來;其次,是巴菲特(Warren Buffett)大賣持有的蘋果公司股票,手上囤積大量現金,讓投資人覺得巴菲特可能是在準備應對經濟衰退。最後一個因素是,日本央行在7月31日升息,並且暗示接下來可能還會升息,於是觸動了日圓套利交易的平倉潮,賣掉在美國的資產,換成日圓回去還掉日圓債務,以規避日圓升值的風險。

股災發生的時候,我立刻發覺所謂的經濟衰退恐慌其實並不成立,不過沒關係,這反而構成我們探討股災的一個教材。

恐慌情緒擴散造成股災

回溯過去的歷史,2020年1月疫情爆發後,到2月下旬行情開始疲軟,到了3月上旬,恐慌情緒終於爆發,行情開始跳水,頗有世界末日的感覺,結果3月下旬止跌,4月就開始展開V型反彈,到了6月下旬就漲回起跌點,彷彿股災並未發生一樣﹝見圖1﹞。這是非經濟因素(疫情)造成股災的一個案例。 (相關報導: 風評:央行跪叩敬領政客指示,哀哉獨立性、尚饗 更多文章

筆者指出,美國標普500指數在2020年3月出現暴跌,到了6月下旬已經漲回起跌點。(作者提供)
筆者指出,美國標普500指數在2020年3月出現暴跌,到了6月下旬已經漲回起跌點。(作者提供)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造成金融海嘯,這是經濟因素造成的股災。行情跳水的時候確實令人恐慌,但是,仍然不能擺脫股災的命運,就是會看到V型反轉。以台灣股市大盤的月K線﹝圖2﹞為例,2008年9月雖然開始大跌,連跌了幾個月,但2009年3月起股市開始強烈反彈,也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漲回起跌點。

筆者提到,2008年9月雖然開始大跌,連跌了幾個月,但2009年3月起股市開始強烈反彈,也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漲回起跌點。(作者提供)
筆者提到,2008年9月雖然開始大跌,連跌了幾個月,但2009年3月起股市開始強烈反彈,也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漲回起跌點。(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