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培觀點:營建職災趨增,由誰解?如何解?

媒體報導近期房市旺,但營建職災死亡人數卻也出現增加的情況,呼籲有關部門重視工安落實稽核。(示意圖/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火烤似的豔陽和某豪華美廈“容雞率”弊案的烏煙瘴氣撲天蓋地充斥著所有媒體新聞和政論節目,在在令人難忍。同時之間,其實還有件讓人痛心的新聞卻缺乏大眾注意,這新聞雖小、但也急待政黨有力人士觀注和解決。

近幾年來,台灣房地產飆漲,「建設公司」趁勢崛起、各地建案齊發,一片欣欣向榮,然而這上升的景氣有個共併現象--「營建職災死亡人數的(一起)趨增」:

據聯合報(2024/9/10)報導,勞動部統計,去年全國營建業職災死亡人數100人,比前年72人大增28人;營建職災死亡人數排前幾名的都是房市熱區、推案量大的城市,但因缺工等因素「趕工成常態,也增加職災風險」。也就是說,您我所見(搞不好所住)之高樓大樓可能就隱藏些營建職災的冤魂。

有個把議員認為對營建職災,「中央、地方應加強稽察與輔導」,所謂的「中央」沒有任何反應,而地方政府回以「勞檢人力缺乏、影響勞檢量能」,以台中市為例,勞檢人員編制100人,實際不到30名。其實不止勞檢人力不足,筆者上網查詢有關營建安全的規範,幾乎全是針對建築物本體而不是「工作人員」,頂多「呼籲」他們注意一些事項(包括筆者風傳媒2022/07/30 有關含酒精飲料對工安的影響)。想也知道,到處都有工地,政府的勞檢人員即便足夠,又怎可能隨時、隨地在旁進行所謂的「稽察與輔導」,工地師傅們流動性高、來自各地(甚至移工)、賣力活多於技術活,也不見得會言聽計從,反正付他們工資的是公司、不是「稽察與輔導」人員。

有一個直轄市的勞工局表示,該歸罪「雇主未提供防護設備」,筆者覺得這顯然推托之詞倒比較接近問題的核心--「雇主」,也就是營建公司。錢是營建公司在賺,公司理當對自己公司的勞工的安全負全責,包括勞工的延攬、訓練以及現場的指揮和行動方面的管理種種,特別在公司大賺之時,更該分點羹,加強防護設備(尤其防墜)、訓練和加聘專業人才、隨時隨地在工地「稽察與輔導」,「趕工」更該量力而為。其實,經營管理者平常就該養成「勞工安全常在我心」的習慣、當成公司的核心文化。

台灣是個資本社會,由資金說話,一般勞工相對沒有聲音,但是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有高堂兒女依賴他們的奉養哺育,「身體常是勞工唯一的財產」,一但發生職災,他全家老小很可能陷入絕境。

總之,政府有關不應放任房市高漲、營造業大賺其錢,卻把因「趕工」而讓營建工人承受著職災增加的風險。換一個民俗的思維,一般購屋者誰不忌諱自己居住的華廈大樓在建造時發生過職災,建物現在隱藏了一個、甚至數個冤懟的靈魂和他、他們遺族無聲的哀泣?

營造職場的勞動條件必須要立即靠營建業者自動或被動的改善,趨增的營建職災像酒駕一樣,不可以只止於一個冰冷的數字,絕對需要大家的深思解決。

筆者曾在醫學中心服務數十年,深信對職員友善的醫院,醫護服務的品質一定較優質可靠。換位思考,建議如下:

一、政府有關應加強(電視廣告效果最好)對勞工朋友們宣導,什麼樣的防護設備(尤其防墜)才合標準,營造公司若未提供,勞工有權立即停工,未受理時,有權向勞工局提出檢舉。

二、政府有關應設有特定的網站,其中(滾動式地)臚列所有發生過重大職災和傷亡事件的「建設公司」,並詳述他們如何補償傷亡的勞動者和家屬。對若干年當中,從未發生過營建職災的公司,則大力表揚。其他的建設公司自會從善而流、自我反省、善盡企業責任,把勞工安全當做品牌聲譽的一部份。若如此,市場機制會自然淘汰掉發生勞工傷亡、或對傷亡勞工冷洌、不「祥」的建設公司。

三、政府有關對因設備或「稽察與輔導」不足,發生勞工受災的公司,除勒令停工外,必給予嚴厲罰款,罰款額度之高足以讓該公司感到慘痛(例如售屋盈餘百分之若干),所得罰款悉數補償受災勞工家屬(而不是繳交國庫,不知所蹤),使他們生活困境可解。

在這房地產億來億去的年頭,一個既小又老的醫師狂思後之愚見,還請讀者君且莫訕笑。深願:勞工朋友們時時日日平安、人人得“吉”屋而居! (相關報導: 限貸令房市冷凍!房地產專家點名3族群快上車:正是議價好時機 更多文章

*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