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墨大師蘇峯男教授「藝海遊踪〜八一回顧展」現場,數幅20尺(610x225cm)的巨幅山水,採非拼接原尺寸宣紙創作,畫面氣象萬千、氣勢驚人,用「震撼」恐仍不足以形容!蘇教授筆下的巍峨玉山,讓觀者「見山、納山更融山」,彷彿身處玉山雲霧嬝繞之中:這就是我們台灣最高峰呀,一種莫名感動油然而生。除了大器磅礡的山水,我還偏愛蘇教授的精妙花果作品,尤其是葡萄,粒粒形色飽滿,晶瑩透亮,呈現不同的熟度,比實物更誘人,像是快爆汁般讓人垂涎三尺,好想馬上摘下來吃喔!
出身果農家庭愛畫畫 恩師指引投身藝術
1943年生於新北淡水的蘇峯男,家中以種橘果樹維生,「我是真的親手栽種過多種水果的」蘇峯男說,參與種子長大的過程,練就了他敏銳的觀察力。以畫葡萄為例,葡萄藤的剛柔度、果粒纖維、色澤、質感都不盡相同,而即使同一串葡萄中,每一粒葡萄含有的水分、果肉的成熟度也有差異,所以他的畫中會見到一串或青或綠或紫的葡萄,如此細微而內涵豐富、超越了寫實層次更具感染力的作品,經常成為展場中熱議的焦點。
蘇峯男的作品「老藤綴珠」(局部),葡萄鮮活飽滿,超越寫實更具誘惑力,讓觀者不禁垂涎三尺。(作者提供)
從小愛畫畫的蘇峯男,初中時就是學校壁報比賽的常勝軍,也是在那個時候遇見蔣青融老師,開啟了他徜徉藝術之門。在蔣老師引介下他跟著恩師韓長沂老師學畫,「韓老師在學校是教國文的,但書畫底蘊深厚,那時我們是窮學生、老師並沒收學費。」蘇峯男就拿著老師的畫回去臨摹,如此持續了幾個寒暑,直到蘇峯男到台北市唸高中。
高中時他受到洪再榮和江兆申等老師指導,但當時並沒有確定走藝術專業,一度打算大學唸園藝系;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他大學聯考的化學科目沒考好,立刻決定轉組參加即將到來的專科學校考試,成功考取國立臺灣藝專(現在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成為第一屆新生,師承傅狷夫、胡克敏、王壯為等師,而傅老師對他影響頗深。爾後更獲邀回母校教學,目前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寫生造境重觀察取捨 承繼傳統開創台灣風格
蘇教授筆下山海取材自台灣玉山、阿里山、太魯閣、東北海岸、龍洞等地,中國大陸的黃山、張家界、三清山,也有他的足跡,作品雄偉峻逸、氣韻生動,都是他親歷現場觀察的感悟。蘇峯男好友前法務部長施茂林就提到,2017年他們同遊張家界,蘇峯男似乎忘記他已年過花甲,仍然一馬當先勇往直前,站高崗、立危岩、賞景拍照、滿心歡喜,那一幕讓他至今印象深刻。
蘇峯男2020年作品「壑納流雲」氣韻生動,他認為寫生是觀察事物後的取捨,最高境界就是「造境」。(作者提供)
「寫生就是寫其生命,觀察實物的感受、而非直接搬過來像畫標本。」舉凡一棵樹、一棵枯樹、一枝小草、一份雨露,都有它「存有」的現實,不只是現實之象,也是現景藝象,更是作者心象。蘇峯男對寫生的體會首重觀察而後取捨,他認為整幅作品的結構、佈局打破自然的位置,讓觀者如同看到實景的精華,又能呈現畫家的感悟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寫生的最高境界實為『造境』!」蘇峯男說。
(相關報導:
李志堯觀點:無人機作戰中可以殺敵傷敵,但無法打贏一場戰爭─為什麼?
|
更多文章
)
而和他同樣是蔣青融老師學生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黃光男,對蘇教授的創作做了更深入的探索,他說「造境」乃是藝術家身心合一的表現,他推崇蘇峯男水墨畫風格的形式和造境,已然是台灣的情境抒發,就是「台灣風格」繪畫的特徵。
2021年疫情期間的作品「中橫攬勝」,尺幅也很大、達到360公分長,本來還要上色、後覺不上色也有如同黑白攝影般的韻味。(作者提供)
勤寫書法從不偏廢 鼓勵學生筆墨走遍天下
除了水墨畫,蘇教授的書法也特別吸引酷愛寫字的我,「字如其人」真的一點也不假,蘇教授給人的印象就是氣質儒雅、心境瀟灑。聊起他學習過程中的臨帖經驗,臨歐陽詢的楷書、也勤練王羲之的聖教序集字帖,但他總想寫些讓自己更有感、更富於變化的字體,老師便建議他寫米芾的草書,但這跨度也太大太快了點;直到1985年他去日本筑波大學研究,見到明代王鐸的字特別有感覺,原來蘇峯男的恩師傅狷夫就是學習王鐸的書法,他看多了老師的字,自然感覺格外親切!
「我經常和學生說寫字很重要呀,它展現一個人的個性;寫書法還有療癒的效果,它和畫水墨畫的邏輯是一樣的,講究疏密有致、佈局均衡。若畫不好也還是可以把字練好,一枝筆、一瓶墨汁就可以走遍天下。」即便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寫字了,他仍然時時如此鼓勵學生。
蘇教授書法作品受恩師傅狷夫的影響,學習明代書法家王鐸的筆法,他常鼓勵學生好好寫字,練好基本功。(作者提供)
蘇教授還不時舉出他的一名學生,過年期間在市場現場揮毫賣春聯、收益頗豐的例子,他說這學生很有巧思、強調「Hand made」,手寫並製作各種有特色的春聯、很受歡迎。「我其實並不想和學生談藝術卻帶有錢味的感覺,但又希望鼓勵他們了解從事藝術工作是有多種可能性的。」蘇教授和我閒聊著,我則是感受到一位藝術界前輩、一位師長對年輕學生的關愛,真情流露。
水墨作品獲多國典藏 獲頒教育終身成就獎
這次回顧展規模相當大,是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開館以來之最,展品內容豐富精彩,包括雄渾的山川景物、樹石花果,還有陶瓷繪畫、多方刻印。數十年來蘇峯男的作品被國內外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典藏,也在亞洲、歐美多國舉辦個展20多次、聯展更不下數百次,並且在2023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藝術教育貢獻個人終身成就獎。成名甚早的蘇教授,儘管早已望重藝壇、且高齡81歲,依舊神采奕奕,對創作、教學熱情不減,每週還是會去學校指導學生,希望將自己數十年來用筆用墨的心得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扎好根基。
蘇教授站在鉅作「龍吟濤聲」前,向作者解說如何處理作品中岩石、海浪和光影的變化,81歲的蘇教授作品被海內外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典藏,2023年並獲教育部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終身成就獎。(作者提供)
從竹北回台北的高鐵上,和蘇教授天南地北聊著,不免聊起近來的時事,他還問我為什麼某網紅那麼紅呀?為什麼他好像很有影響力?教授雖有些年紀仍保有對事物好奇的赤子之心,甚是有趣。而我們共同的感覺是現在打開電視、啟動手機盡是些紛紛擾擾的新聞報導,我說:還好有藝術、幫助我脫離這種氛圍,教授則說:還好我老了…於是,我們都笑了—帶著些許感慨!
(相關報導:
李志堯觀點:無人機作戰中可以殺敵傷敵,但無法打贏一場戰爭─為什麼?
|
更多文章
)
展覽資訊:
藝海遊踪—蘇峯男八一回顧展
展期:8/22—9/29
地點: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