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外資出逃!中國經濟成長前景悲觀,跨國企業投資意願低迷

2024年7月25日。清道夫騎車經過北京的一處工地。(AP)

許多跨國公司正在調低中國在其投資目的地名單中的位置,同時整合在華業務,理由是成長放緩和利潤減少。

本周,中國歐盟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發布的兩份報告都聚焦於這種黯淡的投資趨勢。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過去幾年,在中國做生意的風險上升,市場也在放緩,」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Eric Zheng)表示。該商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將中國列為總部首選投資目的地的受訪者比例降至25年前這項年度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水準。

中國也注意到這一變化。上海市政府在8月份表示,現在最緊迫的經濟挑戰之一是「果鏈」空心化。這裡指的是蘋果公司(Apple)將部分電子產品生產轉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國家。

推動這些決定的因素包括長期經濟走軟、本地競爭加劇、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亞洲替代性製造業目的地的崛起。一些商會表示,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已不再優於其他市場。

上個月,沃爾瑪(Walmart)以36億美元價格出售了在中國一家主要電商平台持有了八年的股份,IBM則關閉了在中國的研發業務,影響1,000多個工作崗位。

汽車製造商正在縮減規模,原因是中國公司已佔據國內乘用車市場近五分之三的份額。截至今年夏天,大多數售出的新車都是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而不是非中國汽車製造商長期以來佔據優勢的純燃油汽車。

日本本田汽車(Honda Motor)最近暫停中國三家工廠的生產,並通過自願退休方式裁員。與上年同期相比,本田第二季度在中國的銷量下降32%,至20.9萬輛。

去年,外國對華投資同比下降8%。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人口遠少於中國的印度尼西亞正在吸引更多所謂的綠地投資,即從頭開始建立設施。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公司不會放棄中國。大部分公司還在努力維持現有業務,一些公司表示,緊跟中國技術有助於他們保持競爭優勢。沃爾瑪正在擴大中國的山姆會員商店數量。

在歐盟商會5月份進行的一項年度調查中,15%的受訪者表示中國是他們的首選投資目的地。而多年來,這一比例一直維持在20%上下。

在另一項調查中,接受上海美國商會調查的306名受訪者中約有20%表示,他們今年將減少對華投資,理由是擔心經濟成長前景,而且已將投資轉向了印度和越南等地。

8月中旬,中國商務部召集在華有大量投資的外國公司開會,承諾及時解決他們面臨的融資和官僚障礙。與會者中包括丹麥玩具製造商樂高(Lego)和製藥公司Moderna的代表。

上海市經濟規劃部門上個月表示,蘋果供應商等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是導致上海外商投資下降的原因之一。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澎湃新聞》報導了這一消息。蘋果的許多供應商都在上海設有生產基地,例如電子產品組裝商廣達(Quanta)。

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背景下,蘋果在經歷了疫情封鎖後,現在更重視從印度和越南採購。

一、二十年前,跨國公司曾紛紛湧入中國,被中國廉價又充足的勞動力和14億人口的潛在購買力所吸引。

當時,中國市場渴望購買外國公司的產品,外國公司也能夠收取溢價。但自那以後,中國本土競爭對手改進了技術和產品供應。汽車、鋼鐵、運動服和其他行業的本土競爭不斷加劇,且往往伴隨殘酷的價格戰。

首當其衝的是外國汽車製造商。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在2021年出售了一家工廠,並於次年關閉了另一家工廠。今年1月,現代汽車將中國第三家工廠以超過2.2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一家中國公司。而與此同時,現代汽車正在印度擴張。

可即便如此,只要產品匹配,中國市場對這類公司來說仍大到不容忽視。就汽車而言,按銷量計算,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

上海美國商會理事會主席安高博(Allan Gabor)表示,如果國內需求回升,中國將再次成為跨國公司的首要投資重點。

他說:「這要看經濟表現。需求面是更重要的因素。企業來中國是為了中國市場。」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編織起地下金融世界的影子美元—泰達幣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李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