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都知道,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所謂的週期性衰退並非定理,也不是必然。然而,當交易者聽到「這次不一樣」時,他們會想知道交易的另一方是誰。
這在美國尤其明顯,因為美國從2008金融海嘯後,就再也沒陷入衰退。這是美國史上最長的一段繁榮,直到新冠疫情爆發才中止,而這顯然不是由金融市場造成的。如果扣掉這次短暫的低迷,上一次經濟衰退已經是整整16年前的事情。然而,自從2022年初以來,金融市場的表現就極其異常,美元M2貨幣供給量持續下滑的情況更是歷史上第一遭,而且在這之前的飆升同樣史無前例。
在這段時間裡,日本也發生了1990年代後首次的長期通貨膨脹。對此,日本央行啟動了金融海嘯以來首次的升息循環。不過,2008年這時機可能不是巧合: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研究,由於日圓利差交易,2008年的升息可能也促使了美國銀行的倒閉潮。
流動性緊縮造成閃電崩盤
由於這些特異因素,當前狀況無論對央行還是市場都非常微妙。如果過去幾年世界經濟的重點是供應鏈復甦,那接下來這段時期的重點,似乎就是由日圓利差交易逐步瓦解造成的市場波動。
日本長久以來的低利率提供當地借款人一個獨特的機會。他們無需抵押就能以低利率借入日圓,然後購入海外的風險資產,從這些資產獲得更高回報。儘管這個過程必須購入外匯,但由於日本的貿易收支始終穩定,日圓並未過度下降。這麼做唯一的缺點是偶爾會被追繳保證金,此時就不得不賤賣持有的資產。日本在國際市場上的大量持倉可能引發傳染效應,在發生危機時波及其他經濟體,而這正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成因之一。
今年8月,這種風險似乎再次浮現。事端起於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加息至0.25%,此一意外的鷹派舉動可歸因於日本貿易條件,特別是能源進口條件的惡化。同一天,美國聯準會維持利率不變,並預期會在9月降息。
8月2日,美國公布7月的失業率,顯示失業率從4.1%升至4.3%,使得聯準會先前的決定遭受質疑。隨著接下來的美債殖利率下降、日本利率上升,日美匯率在一週內就從154攀升到了145。
週末過後,市場在8月5日經歷了一次近乎閃電崩盤(Flash Crash)的狀況,日經平均指數暴跌超過12%,次日又回升11%。分析者普遍將這股波動歸因於臨時的流動性緊縮。比特幣的波動模式和幅度也類似,其他亞洲市場則受到了強烈影響,美國股市也下跌了大約3%,隨後又回升。
軟著陸前夕 深受緊縮政策影響
然而,這段期間最異常的指標,或許是芝加哥選擇權交易(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的波動性指數(Volatility Index, VIX),該指數飆升到了38.57,是疫情以來最高(早期報告更高達65.73,是史上第三高,但這是因為計算上的紊亂)。截至8月中旬,波動性指數依然居高不下,且看起來似乎還會持續下去,其原因有二。
(相關報導:
風評:央行跪叩敬領政客指示,哀哉獨立性、尚饗
|
更多文章
)
首先,美國正處於「軟著陸」最後的關鍵階段,承受了先前緊縮政策的所有影響,卻還未享受到預期中即將發生的流動性增加。這些累計的成效,對不同市場參與者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於是市場投資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工智慧概念股,困境則由未上市公司和地方銀行承受。而最近這波拋售,就是因為投資人看到獲利數據公布後,對人工智慧的前景產生了質疑。
儘管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技術被大肆炒作,也在許多領域投入應用,但要真正引發什麼變革,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軟體開發領域似乎有許多低階職務因LLM的衝擊而消失,但高階職務並未受到太大威脅。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的狀況大概跟當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差不多,只不過人工智慧還是有機會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
與此同時,失業數據的意義仍然飽受質疑。7月公布的失業率已經符合聯準會經濟學家薩姆(Claudia Sahm)提出的「薩姆規則衰退指標」(Sahm Rule)。這是一項即時性的貨幣政策制定指標,指出當失業率在3個月內的移動平均值,比過去12個月高出0.5%以上,就表示經濟衰退開始了。
在過去,勞動市場一直傾向在「穩定」與「快速惡化」兩種狀態之間來往,而薩姆規則就是由兩者的變動歸納而來。但是,後疫情時期卻表現出另一種「穩定惡化」的模式。這種新模式反映出影響失業率的另一個因素:由於勞動參與率提升,勞動力增加,失業率的分母也隨之增加。因此就連薩姆本人,也懷疑這個規則是否適用於當前的狀況【比如可能需要用「平方薩姆衰退指數」(Squared Sahm Rule),以檢視薩姆指標的變化率,見圖1】。
筆者說明,比如可能需要用「平方薩姆衰退指數」(Squared Sahm Rule),以檢視薩姆指標的變化率。(作者提供)
日本棘手的政治考量
波動性的第二個來源是日本。持續偏高的日圓,似乎是除了市場波動性以外,另一個唯一尚未恢復到先前水準的主要市場指標。在最近的市場事件後,10年期日本國債的殖利率急劇下降,落回5月結束負利率政策前的水準,反映出市場對升息循環的未來走向信心減弱。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在8月7日談話中表示:「由於國內外金融和資本市場的狀況極其動盪,我認為日本央行暫時需要在當前的政策利率水準,維持貨幣寬鬆政策。」
在月初的市場動盪過後,另一個不確定性來源又在8月14日出現: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放棄連任。呼聲最高的接班人石破茂也表示,考慮到民意對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反彈,原則上將支持之後繼續升息。然而,由於日本的房貸通常採浮動利率,貨幣政策很容易直接影響到個人,一旦選民更了解通膨的代價,最後還是有可能排斥升息。
下一個問題,就是央行是否願意違背債券市場預期,重啟升息循環,萬一如此,對日圓又有何影響?即便不升息,資本也可能回流海外,協助日圓貶值;這並不是因為利率差異,而是對風險的判斷有所改變。儘管本季景氣活絡,但成長依舊疲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今年GDP增長率只會有0.7%。
對日本來說,開啟升息循環也許有助於緩解一些來自全球金融體系的潛在壓力。然而,日本的債務和人口老化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重大問題,在通膨和通縮期間各自產生不同影響。雖然大量的海外資產,使得日本的淨負債並不如總負債嚴重,但如果日本碰到不得不出售資產的狀況,目標市場也將承受不小的壓力。
非系統性失靈
美國和日本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四大經濟體,也是全球市場趨勢的主要源頭。在這次循環中,兩者也都值得關注,因為它們的貨幣政策彼此衝突。這項拉扯如何解決,將會成為本次通縮循環的關鍵之一。
民間流行的「乾火種」(Dry Tinder)理論主張,是因為過去多年來累積了太多債務,才會點燃這一輪的景氣循環。這種看法並非毫無道理,由於各國央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徹底收拾完金融海嘯的災情,而這段時期累積的債務,確實可能遠超過實際需要。然而,這並不代表金融體系會發生系統性失靈;相反地,如果目前的變化完全反映了累積至今的問題,那麼全球央行很快就能熬過這場重大考驗。
(相關報導:
風評:央行跪叩敬領政客指示,哀哉獨立性、尚饗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金融研訓院特聘研究員;譯者為盧靜,本文選自177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