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生的聲音,教育部聽得進去嗎?

108課綱上路已滿五年,然而在教育現場仍有師資、教育平權等問題尚待解決。(示意圖/取自Pixabay)

《108課綱》實施至今已五年了,其成效如何呢?前幾年,有一群關心教育的學生,他們歷經三年新課綱的課程後,認為有許多待改進之處,於是在2022年組成了一個學生團體,名為「EdYouth」。這個團體成員除了參與政府部門的教育政策研修會議、舉辦課綱高中職論壇、不定期辦理工作坊外,還教高中生如何撰寫學習歷程檔案。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已連續三年提出「108課綱觀察報告」。在2022年首次提出的課綱觀察報告中,針對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升學方式、素養教育等面向,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全臺高中生的意見,深入訪談幾位學生和教師,整理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希望各界能正視這些問題。

今年五月是第三年提出「108課綱觀察報告(2024)」,除了延續去年2023年研究議題,持續追蹤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多元選修、本土語言,還問卷調查高中生對雙語政策的看法,以及延伸對未來技職教育、《118課綱》改進建議與展望。

我們先以其中學生們關於雙語政策的調查來說。這是近來較受關注的教育議題之一,本專欄也多次探討雙語教育恐讓學生語言學習品質下降等問題。政府在2030年將實施高中以下全英語授課,但實施至今,卻因配套不足造成教學現場嚴重衝擊。

在這份觀察報告中,有六成的高中生不同意雙語課程能提升學英語的動機。受訪的高中普通班及雙語實驗班的學生大多認為,雙語政策推動過於急促,應延緩進行。他們提到,在非英語學科(如:數學、地理)進行雙語教學時,較難提升學習動機,而且使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不僅很難幫助學習提升與應用英語,也會影響在非英語學科的學習。

另有六成七的高中生認為,雙語政策還會造成另一個隱憂就是——「拔尖不扶弱」。英語程度較落後的學生,難以理解課程內容,反而加重英語能力的雙峰現象。

再者,師資的英語能力也是影響雙語政策品質的重要關鍵。有學生反映,很多教師並不擅長雙語教學,但都被派去教雙語班,這需要兼顧主科知識和雙語授課,對他們而言壓力很大;且有些教師發音並不是很標準,之後還是又改回中文上課。

有些學生則指出,學校在安排雙語課程的上課時間不固定,或未告知學生的情況下使用雙語上課,以及因未納入課綱,造成師生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等,這些問題教育部有實際瞭解嗎?

同樣本土語言自111學年起已納入高中階段兩學分的必修課,學生可依興趣選擇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閩東語及臺灣手語。

這份報告調查曾上過本土語言課的學生,大部分都理解語言復振與傳承的必要性,不過也有約二成四的學生不認同,原因包括在校內學習意義不大、課程內容無系統性、無法活用於日常生活等。在選課方面,近四成的學生表示無法順利選上想要的課。有學生反映學校會以明示、暗示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統一的語言以方便授課,或認為學生選擇不同語言的課會造成行政端的困擾。

不僅如此,由於多數的高中職教師是近一、兩年才開始接觸本土語言教學,在訪談中他們也發現,教師對授課方向與內容不熟悉,尤其是不同口音的問題。以閩南語來說,不像客語有海陸腔、四縣腔等分類,且長期是依照當地地區而有不同的腔調教學;現階段的閩南語授課,教師的口音與當地的用法則是有所差異,教師無法針對各地腔調做差異教學。

本專欄之前撰文曾提到,本土語言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師資不足。《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本土語言有五十二種,只要有一位學生有需求學校就必須開課,而且教師必須是通過中高級以上的語言認證資格。問題是,現況沒有那麼多教師可來教,師資員額如此短缺,如何應付學生各自不同的需求?加上整個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就急著上路,導致上述學生所提的無法順利選課,無法針對不同腔調做差異教學等問題,這些都是影響學生的學習品質。

除此之外,報告裡還提到其他問題,包括仍有多數的學生無法感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以及學生想自主學習學校提供的時間不足等等。教育部應深入瞭解並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讓這些問題一再出現。

總的來說,雖然這份報告內容並非那麼地完善,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從學生肯花時間調查、蒐集資料,再一一進行訪談,他們的用心是值得肯定。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後雖提到,任內不會訂《118課綱》,課綱也不該為修而修,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無法獲得改善,我們質疑未來下一波課綱要如何進行?

現在,不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嗎? (相關報導: 點教育》什麼樣的人適合擔任教育部長? 更多文章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